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国人才】交大西迁口述史:西迁精神有来人
来源:大国人才   日期: 2018-05-15 11:15   点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西安交大第一代“西迁人”多已故去,但理想之火从未熄灭,精神大树永远年青。当历史把接力棒传给新时代,传给新时代西迁人,他们又赋予了西迁精神怎样的时代内涵?西迁精神又抖擞出怎样的生机与盎然?

向西迁精神交一份合格答卷

——西安交大材料学院院长、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单智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人振奋,西迁精神的确是我们西安交大的魂,只要这个魂在,我们就一定能屹立于世界强校之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杰出贡献!

从2001年起留美10年,有人说我当时在美国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可谓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海外华人中的成功人士,为什么要回国?这是因为有次在日本和同行交流,我的演讲受到在场西交大一位教授的注意,随后他邀我来西交大看一看。

正是这“看一看”成了我命运的转折点。我真实地看到了老一辈西迁人是怎样在祖国的大西北建起这样一座高校,也真实感受到新一代西迁人正怎样来努力把西交大做大做强。而作为一名学有所成的海外学人,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知识、力量贡献给这片土地?

2010年我正式加盟西安交大,就像当年“大树西迁”一样,我也搬迁组建了自己的人才团队,到目前我的团队已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由于为西部大开发、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的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刚刚入选了国家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西迁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核动力和催化剂,“双一流”建设和西安交大创新港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的机遇。我们新一代西迁人在推进西安交大新时代建设中要彰显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交大百余年积淀的优秀大学文化和60年砥砺磨炼出的西迁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想未想之事,创未有之功。

现在我的中国梦就是要建筑一座属于世界的中国“材料小镇”:世界上首个由科学家领导建设,重量级高校和科研院所介入的以材料为主题的现代化智慧小城。其内涵建设将包括全新体制的国际领先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国际一流的学术交流中心;材料相关的人才、信息、装备等世界级交易平台;世界级的权威检测、分析和仲裁机构……

这个梦如能实现,全世界都将秉持和遵循“中国材料标准”,西安交大材料学科必能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学科。这也算我们新时代西迁人向老一辈西迁人,向西迁精神交上一份答卷!日前刚刚在学校及陕西省相关部门协助下勘察完“材料小镇”选址,我们的梦想已经开始付诸实施。

平凡之极就是伟大

——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旭

我在学院里面管教学工作,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干着一些很平凡的事,但是在平凡的事当中能够看出来我们基层教师的伟大。

从我读书开始就体会到了我们交大的老师对工作的热情,西迁精神和校训是我们交大基层教师的最好写照。读书时我跟我们的老师了解、学习到很多老一辈交大人的传统,对学习、工作,对国家的使命,对教育工作的使命这样一个传统。我记得入学教育时,一位副校长在当时文化广场给我们全校新生讲课,当时就讲到了西迁精神,讲我们从上海这么一个繁华的地段,整个学校迁到西北这样贫瘠的地方,怎么样建设这个校园。

现在西迁精神有很多的总结,但是从我们基层教师来看就是无私奉献,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来做。我们西迁过来60多年了,前年刚好西迁甲子,当年上海和西北差距是非常大的,那差距不亚于现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是那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义无反顾地离开优越的生活条件到西北来创业。现在虽然整个国家经济情况好了很多,物质生活条件都好了很多,但是教育资源、教学条件,包括我们教师的一些基础的科研教学的一些支撑条件和沿海发达学校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即使如此,其他优秀高校开发出的比较先进的实验,我们都有,他们能进行的创新型实验,我们也能进行。尽管我们的老师要把现行的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交互来用,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不过我们老师还是保证着高效、高水平实验的运转,这非常不容易。

最近习总书记给我们西迁老教授批示中强调了西迁精神,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因为地处西部的我校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要建设一流高水平的教学。这是国家支持的同时迫切需要的,和我们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师的工作与思想境界和西迁精神密不可分。我们教师希望能够把它融会到我们教学工作当中去,让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这个精神,把这个精神传承下去。虽然现在时代进步了,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学校里面,我们仍在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而且在发扬光大。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西安交大材料学院教授陈凯

我是1983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9年获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虽然到西安交大已经第7个年头了,但有三件和西迁老教授日常交往的小事,至今记忆犹新,从不敢忘。

第一件小事:2011年刚到西安交大,学校让我教材料学的课,但要想能获得给学生上课的资格,首先要过的是“试讲”这一关。当时有同事告诉我要做好“倒霉”和被“鸡蛋里挑骨头”的准备,因为要听这堂课的都是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的老专家,其中就有以要求严格,近乎苛刻的西迁老教授胡奈赛。

现在胡教授已经83岁了,也是此次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5位西迁老教授之一。当时她已退休多年,是主动向学校请缨甘当青年教师的“陪练”,担任学校督导组专家,一干就是19个年头。记得当时为了给胡教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我在试讲过程中自己大胆提出了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对教学内容改革的想法。

当时胡教授很亲切的把我叫下讲台让我和她坐在一起,说同意我的看法和意见,指出这本教材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鼓励我大胆的改革,有什么困难和阻力她帮我担着。当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才如释重负。后来我才知道,胡奈赛教授是那本教材的编委之一。

第二件小事:那是在2012年,我已经正式上课了。当时76岁的金志浩教授是我的督导老师,他也是此次给习总书记写信的西迁老教授之一,曾经是西安交大材料科学系系主任、材料学院院长,是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有天上午金教授听了我讲的一节新课,下课后我就去找他,想听听他的意见。让我感到十分诧异的是,金教授当时就拿出一个本子,说是今天听课时做的记录。我看了后感到惭愧难当、无地自容,老先生的听课记录比我的教案写得还多还细。

比如,他在本子上记下“这个词的语调要着重加大、强调出来,你的声调不够大、不够突出,学生的印象就不深刻,不容易记住。”那种严谨细致的作风,真让人敬仰。真有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感受!

第三件小事:就发生在前不久,胡奈赛教授突然找到我,说看到我指导学生发表的一篇论文。而这个题目是她在90年代就想做的,但当时没有条件。现在请我讲讲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己一定要学习学习。让我不太明白的是,胡教授来就来了,她还带了位80多岁在业界享有权威的西迁老教授一起来“对证”,并很严肃地告诉我要先把基础的原理讲清楚,讲完原理再讲技术上怎样实现的。

当时真得要吓死我了!两位80多岁的老先生、老前辈接连问了我一系列“刁钻”问题,而在他们面前我自愧连个小学生都不如啊!直到现在我还有点“惊魂未定”。

但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我们在老一辈身上学到了非常珍贵的东西,在其它地方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小事恰恰体现出老一辈西迁人身上共同有的精神特质:基础扎实,内功深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敢于否定,勇于创新;敞开胸怀,拥抱新知。而这种精神也正被我们青年教师汲取和发扬,点点滴滴渗入骨血,成为新时代西迁人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

圆梦,成为新时代西迁人

——西安交大材料学院教授、学校“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刘峰

我个人觉得西迁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奉献,这也是我敬仰西迁精神最重要的原因。小时候我的家就住在雁塔区,当时这里全是成片成片的麦田、庄稼,现在你看全是西安交大的校区、建筑群,发展的太快了!我就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小时候就时常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眺望西安交大,大树西迁的故事我耳熟能详,西迁精神的成长壮大我也历历在目。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要考上西交大,成为西迁人中的一分子,但当时没有实现。

2004年10月,我远渡重洋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一去就是9年。平时老说爱国,但只有出了国的人,离开过祖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什么叫爱国。2008年中国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我在英国全程收看了开闭幕式,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我都激动的站起身来,泪流满面,当时只有一个心思:回国,回国,回到自己的祖国!

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我回国后面临多个选择,可以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但我选择了“归根”,回到自己的老家西安。在西安同样面临多个选择,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争着向我投来橄榄枝,但我选择了“归心”,到西交大圆自己儿时梦想,成为一名西迁人。

西迁精神里有一种特有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比如在教学上,外国的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我们就要求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并一以贯之。我现在不仅承担着大一、大三、大四的基础课程,还要带两门研究生课程,同时还肩负着西交大少年班项目主任。我们少年班里的“神童”“天才”都才十六七岁,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紧要关口,所以要一个个紧盯着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然就会误人子弟。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搞科研,但白天真的没有时间。所以我白天教书上课带学生,打理行政上的琐事,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搞科研,这已经成为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雷打不动,从未改变。

其实我在英国就养成了这个习惯,由于我大学时学的不是材料专业,英国导师认为我不行,我就下决心用实力来改变他对我的看法。为了这我每天都坚持比导师到得早走得晚。而现在我每天都要比我的学生到得早走得晚。我觉得爱岗敬业就是爱国,把组织上赋予的每一项任务完成好,就是建设学校、报效祖国。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DzhMRgNqf3GJEJfVLvSbw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