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30日,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部联合举办西安交大“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专家研修班,来自学校不同学院(部)、附属医院的53名领军学者、青年拔尖人才走进中国原子城,接受“两弹一星”精神的洗礼。校党委书记张迈曾,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柴渭,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洪军,教师工作部部长雷利利,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和学员们共同开展学习与交流。

8月27日的座谈会中,张迈曾和学员们共同讨论交流,他表示:“此次学习助我们净化灵魂、砥砺意志、启发思维,这些活动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张迈曾谈了七点体会:一是学校的实力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要坚定不移抓发展;二是只争朝夕抓紧干,引领学科发展;三是上马下马要坚定,瞄准方向迎难上;四是定好人生坐标,珍惜当下,做出贡献;五是学院和学科带头人要担起责任,上下贯通,做好大团队建设,主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六是要树立国际视野,放开胆子干大事;七是做好思想文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艰苦奋斗,积极奉献。张迈曾还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对此次学习之旅要有所思有所悟,坚定信念;二是学员们返校后要发挥榜样和标杆的作用,引领更多师生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三是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学校“十四五”规划进言献策;四是办好“科创月”,建好创新港。

柴渭在开班仪式上指出,此行研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建功立业新时代。学校目前处在大变革、大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如何组建大团队?“十四五”期间,学校要完成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点改革分别是什么?知识分子的初心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对待“帽子”与“业绩”?带着这些问题,在这个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学员们沿着两弹功勋的足迹,开展了七天紧密充实的学习交流,通过现场宣讲会、理论教育、体验式教学、影视教学等多种形式,重新走入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汲取“两弹一星”精神的养分,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启发思维,助力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写,为新时代学校和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砥砺意志坚定信念
60多年前,金银滩草原上的1700多户牧民在冰天雪地里远迁他乡,这场史诗般的迁徙背后是一个宏伟的任务——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厂在金银滩建设,中国核事业从此拉开帷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美苏两国的核垄断从此被打破,两年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也在这里诞生,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也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银滩草原上铸起了一座“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丰碑。

八月底的金银滩草原,天气渐冷,加之海拔高,不少学员出现了高原反应,但是,缺氧不缺精神,高寒不缺斗志,学员们依然以最昂扬的斗志和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讲报告是学员们来到原子城的第一课,报告以演讲、音诗画、情景剧等形式,生动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胸怀强国梦想,甘当无名英雄,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胸中有事深于海,愿将所学报祖国。邓稼先、郭永怀等科研工作者义无反顾回国,为祖国核事业的发展奉献终生。中国45次核试验,邓稼先挂帅32次,成功率百分之百,却因核辐射患直肠癌在62岁时不幸逝世;郭永怀为了赶时间尽快投入工作,在乘飞机去北京时,飞机不幸坠毁,郭永怀成为为我国核事业殉职的第一人。“中华儿女,毕竟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是需要理由的!”“做好了这件事,就算为他死了也值得!”这些都是两弹功勋们为国奉献的誓死信念,祖国的召唤就是他们坚定的方向。在国外留学和工作长达十年的生命学院张晓慧教授说:“我和我的丈夫刘明之前一直都在国外,但我们在想,我们的科研成果为什么要给国外而不是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呢?家国情怀是我们回国的重要原因。”跨越历史的长河,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没有改变,新时代的交大人也始终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建国初期,新中国一清二白,共和国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在三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区,吃不饱穿不暖,以三顶账房起家,盖厂房、修铁路、建工路、手挖防空洞,大力协同,解决技术欠缺、人才不足、材料匮乏的重重难题,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卓越成绩。电信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表示:“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出于国家需求,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取得骄人成绩,这在今天创新港的建设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科技创新也应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机械学院张留洋教授认为:“作为新时代科研与教学并重的青年教师,更应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潜心做好本职研究,育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为国家在严峻形势下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量。”赵洪祥老师结合国际核武器发展史、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科技创新、党的领导、国家发展、民族特性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永恒价值。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做好“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爱国奋斗,并将其转化为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工作动力。
重温历史,观照现实:在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奋起前行
8月27日,学员们参观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和原子城纪念馆,在此缅怀“两弹人”的光辉业绩,追忆新中国核事业奋斗者的光荣历史。


丰碑无言,精神永存。纪念碑高16.15米,像一张紧弦待发的弓,象征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成功爆炸。学员们静静仰望这一不朽丰碑,也在仰望着一个时代、一段传奇和一种精神。随后,学员们依次敬献哈达,向“两弹人”致以深切的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学员们还在纪念碑前共同诵读碑文,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能动学院教授严俊杰在纪念碑前几度留下泪水,他说:“踏上这片土地真的非常感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的英雄主义精神,勇于攻克难关。”

年华终将老去,“两弹人”用青春书写不朽的事迹,不忘记传承他们留下的“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离开纪念碑,穿过一条小道,便来到了原子城纪念馆。这里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汲取力量,砥砺前行的新起点,历史从这里走向未来。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旧物件,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片,向学员们再现了221厂人为核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再现了两弹一星史上的永恒记忆。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斌教授在展品前屡屡驻足,他说:“这些展品之前多数只是从课本或者网上看到的,今天看到时倍感亲切。两弹一星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研制成功,体现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总结历史经验,对照现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8月28日上午,学员们了解了我国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东风三号(DF-3)在金银滩草原的研制历程。在驻足仰望时,航天学院周运来副教授默默抹着泪水,他说:“东方三号的研制能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达到如此的精确度,真是太不容易了。来到221基地,每时每刻我都在感受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现在我们更应服从大局,为交大和国家发展铸就‘金刚钻’!”
重走神秘而诱人的路程:交大人也曾是“两弹人”
8月28日,学员们来到221基地一分厂、二分厂、四分厂,进入历史的隧道,重走新中国核工业建设者来时的路,更真切感受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努力,更深刻体会他们为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信念,也更倍受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之鼓舞。
一分厂弹头加工厂是核部件加工、机械电子及装配分厂,是221基地的科研中心。在一分厂,马贵孝老师为学员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过程,带领学员共同探索新中国第一代核事业科技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二分厂是火工、核武器组装厂,在二分厂,学院特聘教师梁益福早已在大门前等待着学员们的到来。梁益福既是“核二代”,也是“核一代”,在221基地工作多年,亲历了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学员们刚一下车,梁益福就情绪激昂地说道:“我退休后来这里工作,接待过不少高校团队,但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没有西安交大的老师们前来学习参观呢?1964年8月,西安交大电机工程系的十几位学生来到221基地四分厂工作,一直不曾离开,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最后两个多月的冲刺阶段里,交大学子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电力保障。”听到这里,学员们发自肺腑地鼓起了掌,这是激动的掌声,更是自豪的掌声!“当时来221厂的西交学子柳建民,从1964年到1992年四分厂退役撤厂,一直在这里坚守着,是四分厂最后一任厂长”,梁益福激动地说,“西安交大和221厂缘分深,今天终于把西安交大的亲人们盼来了呀!”

四分厂热电厂,是当时第一个建设单位,1963年开始供电,也是交大人曾默默坚守的一片土地。四分厂的安全平稳运行,为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奠定了坚实的电力基础。在四分厂,学员们踏着老一辈交大人的足迹,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和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陈晨听闻这一事迹后,喜形于色,自豪地说:“电机工程系就是当时钟兆琳老教授在西迁时建立的,真的不曾想到,我们学院还曾为新中国的核事业挥洒过汗水!今天听说后感觉无比亲切,令人振奋!” 1956年,老一辈西迁者们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进步和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1964年,交大人从西安来到金银滩,在不同的地方带着同样的初心,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默默奋斗。西安交大人闪光的名字,也将镌刻在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史册上。在老一辈交大人在金银滩为核事业贡献力量的光荣事迹的指引下,新时代的交大人也定会在创新港扬帆起航,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秘密,没有生活,是当时221基地的真实写照。”为了让学员们深入了解保密工作在核事业中的重要性,班主任马晶带领学员参观了地下指挥中心和上星站。1965年,苏联撤走专家,为了防御苏联的核讹诈,221厂人动手开挖防空洞,确保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距地表9.3米的地下指挥中心,学员们亲身体验两弹工程指挥者们在地下掩体内秘密工作的场景。锈迹斑斑的上星站在现在看似不起眼,但正是在这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搭载零号列车运往新疆罗布泊。在上星站,学员们在洪军带领下,一起宣读保密誓词,体会“保密就是保生命”的庄严责任。
精神照亮未来: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为创新港建设提供源源动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西迁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同样生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拥有爱国、奋斗、协同等共通的文化基因。学员们表示,要将两种精神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守知识分子的初心,砥砺前行。

研修期间,共召开三次集体交流座谈会,学员们积极讨论,为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写、为新时期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港的建设建言献策。

能动学院教授何茂刚说:“当代知识分子要学习两弹元勋和老一辈西迁者们爱国、奉献、创新的精神,对接社会需求,加强学科融合,将个人工作主动融入到学校和国家的发展中去。”材料学院教授单智伟谈道:“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看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自主引领性,希望爱国奉献精神能够成为指引我们做选择的基本准则。”能动学院教授严俊杰说:“当代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大力协同的精神,组建大团队,做体现国家意志的科研。”物理学院教授赵永涛表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们面临不少的技术难关,要具有忧患意识,将个人、学院、学校的目标和国家需求连接起来,组建大团队,协同作战。”对于如何看待“帽子”和“业绩”,化工学院教授陈飞讲道:“知识分子的初心是爱国,‘帽子’只是我们在工作中对我们的一种鼓励,我们真正的目标应是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而奋斗。”一附院教授李磊说:“有精神、有目标、懂规则、淡功利是发展学科、组建大团队时所应坚持的准则,我们学科也将攀登、合作、奉献作为指引学科发展的精神动力。”

结业仪式上,航天学院教授王正锦、前沿院教授何刚、管理学院教授郭菊娥和化学学院副教授张彦峰作为学员代表总结发言。“震撼与感动”“力量与信念”和“奋斗与奉献”是提及最多的内容,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发扬和实践好“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建设好创新港,对接国家需求,做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科研。

洪军在结业仪式的总结讲话中表示,希望学员深刻把握“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从学科发展方向、科研团队组织模式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学校“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议。他还指出,西安交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坚定信念,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对此他提出五点倡议:一是将听党指挥和爱国奋斗根植于心,将“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践行于西安交大的发展和创新港的建设当中;二是回归科研初心,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问题,做对民族发展有贡献的科研;三是围绕“三个面向”,回归科研一线,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和发展动向;四是发挥交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整体力量,协同共享,团结互助;五是交大师生内心要建立起一个创新港,拥有建设一流大学的坚定信念。


“不辞沉默铸金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荡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新中国核事业建设者的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历史选择了金银滩,新时代选择了创新港,在“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的共同指引下,交大人将坚定信念,踏浪而行,在创新港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