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向西,向远方。12月8日下午,生命学院南洋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前往西迁老教授方鸿发、江家麟教授家中拜访,聆听西迁故事,感悟西迁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参与采访的同志包括生命学院南洋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成员黄莲池、李岸桐、樊易美、李晨阳、魏炳文、张澜、张馨瑞,并带去了支部成员写给两位教授的祝福卡片。
采访同学与两位教授合影
支部成员的祝福卡片
方鸿发,男,江苏南京人,现年91岁。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配至交通大学电器制造专门化系任青年助教。1958年随校西迁后,于电机教研室工作并教授低压电器,曾任电机实验室主任,建立低压电器实验站。主编《低压电器》《电器测试技术》等书籍。
江家麟,女,上海人,现年88岁,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并留校任教,1958年随校西迁,至电工原理教研室工作并教授电工技术,曾任电工原理实验室主任。编写《电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1953年毕业后,方鸿发被分配至交通大学任教,并担任江家麟所在班级的助教。而江家麟也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两人同在一个专业教研室,随后一起工作并结婚,在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工作并生活了63年。
江家麟教授毕业班合影
方鸿发 江家麟教授合影
“到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去”。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务院号召,举校分批次西迁。对于交大西迁,方教授提到,当时的青年心中想着国家,“国家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国家需要我们到哪儿去,我们就到哪去”。刚到西安时条件艰苦,周围都是农田,发展落后。但青年们适应性强,加上当地政府的照顾,熬过了一个个没有暖气的寒冬。
方鸿发教授谈西迁
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方鸿发教授讲到,在当年建立电机实验室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困难。设备和材料购买指标受限,为了购买实验所需电容器,他只身前往广州,乘坐颠簸的飞机抵达湛江,成功买到设备。“就像一个小船在海里飘荡,飞机在云中穿行,一阵气流经过便往下掉几十公尺”,这个故事只是交大西迁后无数师生艰苦创业的缩影,克服各种困难,是一个螺丝钉一个螺丝钉建立起来的。
强健体魄,为国奉献。方鸿发教授和江家麟教授对交大青年学生有很大期望,他们表示,青年时期应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强健体魄,要有好的思想。方教授讲到,他年轻时患有肺结核,大学时期体育免修,但毕业后的锻炼、上山下乡等艰苦的经历让他身体逐渐好了起来。
江教授讲到观看十九届六中全会,了解到西迁精神入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当时的交大人二话不说就到西安,在哪里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交大人的整体是值得学习的。年轻同学应该更多地想着为国家做贡献,希望这份精神能继续发扬光大。”
江家麟教授谈到西迁精神
方鸿发、江家麟教授自毕业后在交通大学任教,1958年随校西迁,他们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为交大学科建设所作贡献值得青年一辈铭记学习,也为交大学子的人生之路提供指引。西迁精神是西迁老教授们人生经历的凝聚,凝成一团生生不息的火焰,既照亮前进方向,也给予拼搏力量。交大学子们定将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奋斗的姿态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