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的光芒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照耀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阳复始、韶光淑气,在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2周年之际,时雨春风般的教诲言犹在耳,激励我们这一代西迁精神新传人肩负使命、昂扬奋进,书写着西迁精神浓墨重彩的时代荣光。
优化课程思政,提升铸魂育人实效。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沿着思想的脉络、实践的历程,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才能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论述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切实成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领衔“表达与交流”课程,他用自己厚植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奋斗的人生经历,发挥着院士课程思政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赵升吨教授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课上,将千年古典诗情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立志培养有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学校打造“四个一百”品牌,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就感,在高质量报告中汲取智慧滋养,在与大师交流中醍醐灌顶,让课程思政逐渐由第一课堂走向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理论课程实现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夯实“三基”,下好原始创新“先手棋”。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石。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就很难做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发展强大的基础学科,就需要一大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的一流人才。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就构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底层逻辑”。
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学校相继出台关于改进科研组织模式、促进自然科学学术繁荣等一系列管理举措,引导鼓励科研人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徐卓教授、李飞教授研究团队研发成果解决国际难题,成果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并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物理学院张磊教授团队首次解析的成果为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成果相继发表在《细胞》《科学》杂志上。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落实“双导师制”。国家的使命就是交大的责任。自2021年4月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以来,学校已与国家电网、中国联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5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共建校企研发平台。西安交大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学校探索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新模式,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形成双导师、多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机制,联合攻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在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
多年来,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引擎,联合企业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独具西安交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
坚持“四个面向”,助力科技自立自强。66年前,交通大学在党和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时,率先垂范,“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守科技报国初心、践行科技强国使命,现今依然是西安交大人的信条。西迁以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首创了工程力学、半导体、计算机等专业。同时,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科技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展现了学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姿态和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学校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关切国家重大需求,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布局一批“从0到1”基础研究项目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触摸时代脉搏,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西迁前辈用优良作风和高尚情操,为后代筑起西迁精神这一坚实的精神基础,激励一代代的交大人砥砺前行。
美哉吾校,绚丽文化。学校“十四五”时期把文化生态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汇聚师生崇德向善、团结奋斗的正能量,激发全体交大人创新创业、开拓奋进的千钧力。深入挖掘西迁精神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旗帜鲜明地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推进政治文化、学术文化、人文文化融合发展。一所学校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关键因子。让我们在西迁精神的照耀下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不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高等教育的大变革,西安交通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正以豪情满怀的攀登之志,高举前辈点燃的火把,勇担时代之使命,奋力书写发展创新之华章,为世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