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交大:深入理解习近平扶贫战略思想

续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12-06 10:06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系列讲话,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精辟阐述了脱贫攻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十九大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安排,以及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策略和新方法,必将保证我们党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党的历史使命

1.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扶贫脱贫是一项艰巨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积累的问题。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存在贫困问题,也都面临扶贫脱贫任务。中国共产党立下铮铮誓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既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执政党向世界所作的宣言。实现农村小康,特别是实现贫困地区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全国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绝无退路,同时还要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普遍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根本任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各项建设目标设定紧紧围绕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最后阶段,这关系到剩余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以“扶真贫、真扶贫”为主要抓手,让全部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真正体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为人民服务和勇于担当的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

组织落实、明晰职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保障。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创新地把各级组织的责任进行细分和明确,确保精准扶贫的有效运行和机制畅通。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1.精准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等一系列内容,各项工作内容的贯彻落实,均离不开“精准”二字。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新策略和新机制。一是全面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二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

目前,产业扶贫已成为全国各个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头戏,各地争先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出台产业贷款、种苗补贴、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产业扶持和扶智、扶志的紧密结合,为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贫困地区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青壮劳动力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因能力不足而失去劳务输出的渠道与机会,因人力资本积累不够而导致发展产业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现象,面对“有体力、无能力”的现实,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是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真扶贫,扶真贫”的行动指南和有效措施。

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1.构建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的战略布局。

脱贫攻坚主要针对短、中期致贫因素,采取立竿见影的增收措施。因病、因灾、因学等长期致贫因素很难完全根除,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或其他情况,就会导致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的脱贫户出现返贫现象。因此,必须高度关注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暂时脱贫不是真脱贫,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再返贫才是真脱贫。构建长效机制就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从严把握、精准扶贫贯穿脱贫攻坚战全过程,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调查显示,采取产业扶持、技术培训、政策宣传等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扶”让贫困群众“站得住”,坚持“扶起”、“站稳”、“走好”,引导贫困人口通过辛勤劳动实现稳定脱贫等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路径,已经得到各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仍然存在一些底子薄、发展慢、发展动力不足的地区。应该给予这些地区长期、持续、有效的专门政策支持,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2.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是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根本措施。

陕西省澄城县地处渭北“旱腰带”核心地区,是国家新型能源战略储备区,是世界最优苹果适生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多年来受水资源短缺、利用效能低下的困扰,干旱缺水成为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严重影响了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贫困人口的脱贫。陕西省商南县地处秦岭东南麓,属山洪灾害高发区,有“十年九灾”之说,洪水的集中性、突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成为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拦路虎”。要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再返贫,就要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产业扶贫效果。

建议各级政府为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注入更多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分散在诸多部门、诸多途径的扶贫开发资金,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水利、防灾、生态等生产生活生存根本条件的基础设施。第一,加强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和防洪抗洪设施建设,开展设施农业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高标准制定防洪标准,分步建设防洪工程,设立防洪机构,监管防洪工程,重点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解困、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等工程。第二,注重水、电、路、沼气池和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改善生产、道路、交通条件,实现行政村通畅率达100%,撤并村通达率达100%;落实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加快中小型农村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坪塘整治等小微型水源工程;普及信息服务,完善落实重点县“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邮政网建设和三网融合,加快从信息服务到电商应用的拓展,夯实电子商务扶贫基础。第三,全面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全面开展“整治居住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整治“脏乱差”等专项活动;规范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进行植树造林、庭院绿化等;切实推进“六改三建一美化”工程。

3.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是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体制保障。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在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生存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户,依靠少量人均土地的劳动产出,很难获得脱贫后生计的可持续性。因此,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必须另辟蹊径,以十九大报告关于土地承包30年不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政策为契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形成贫困户脱贫后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家庭经营收益、劳动工资收入等多渠道的可持续生计。

4.移民搬迁是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有效方式。

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多数贫困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和生态脆弱并存地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移民搬迁就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减贫,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在贫困地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好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

移民搬迁的实践充分证明,兼顾避灾、扶贫、生态和发展等多维目标的移民搬迁活动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是推动山区加快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举措,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特别是贯彻落实“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体现。

十九大报告对于之前扶贫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新责任和新担当。“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财政资金支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坚持巡查制度,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等。这些要求和措施使我们更有信心:续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必将保证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的攻坚战。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