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交通大学:有一种选择 叫国家需要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12-25 08:37   点击:

在陕西,提起西安交通大学,不少人都能讲出它一到两个了不起的人和事。然而,这个地处西安、每年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的著名高校,却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从繁华的黄埔江畔迁至大西北。如今,西迁的教授们已经青丝变华发,但“西迁精神”却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们。

陈听宽:“当时上海的条件是好,但是那个时候到西北支援国家建设觉得很光荣。”

陈听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退休教授,虽然今年已经83岁,但谈起从上海迁校至西安的事,仍然记忆忧新。

陈听宽:“大家认为需要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到西安来支援西部建设,很多老教授都是这样,我们作为那个时候的新生代,当然是坚决支持迁校到西安来。”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从1956年起,交大师生在校长彭康带领下,开始了迁校工作。1956年9月,到达新校园的师生员工和家属已有6000多人,后续人员还在不断抵达西安。远道而来的教师们顾不上休息,一下车就立刻着手解决如何开学的问题。经过紧张的筹备,同年9月下旬,置身新环境的教师和学生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教学、科研等,一切都井井有条。没有因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成为那个年代的一个奇迹。

陈听宽:“服从党的需要,这是首先的。虽然生活上我们感觉到不如上海,但是我们在学校里面感觉到还是很好的。我们参加国家的大建设,为国家改变面貌,都是很兴奋的。所以在那样的想法下,我们都是工作很勤勤恳恳,都很努力。”

采访中,陈老说得最多的就是国家的需要。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了一辈子,陈老长期从事热能工程、节能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攻关、“863”教委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出版《锅炉原理》《节能原理与技术》等多部著作译作,培养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50多名。陈听宽教授所工作过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如今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王牌”学院,多个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陈听宽:“到西安来以后我们就专业建实验室。正是我们迁到西安来以后动力系、能动学院真正成为了西安交大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的一个学科。”

与陈听宽教授同龄的退休老教授何新楷,也是一名西迁老教授,学校西迁时他是一名青年教师。刚迁到西安的前几年,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为了让这些从南方来的师生们吃上大米,国家专门为他们调拨了大米,这让何新楷教授很受感动,用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来回报国家。

何新楷:“建设西北是一个重大的责任,国家培养我,我有这个责任要去建设,一直是勤勤恳恳在工作。我有小孩了,一家四口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13平方米的一个房间里面。就在这么紧张的环境下面,子女要先学习,学习完了以后10点以后我跟我爱人两个人再备课。”

何新楷教授主要从事发动机结构和强度方面的研究,编写的著作曾成为全国通用教材,为国家培养出不少高级人才。

何新楷:“迁校的时候,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刚刚还是20几岁,年轻人要离开上海,不像现在舍不得上海一个户口,没有这种思想,就是想建设西北是一个重大的责任。”

和陈听宽、何新凯教授一样,众多西迁的师生,在困境中创业,在艰苦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西部扎根,如今已枝繁叶茂。而当年西迁的教授们也从青丝变成了白发。但他们为我国西部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新'的'西迁精神',不断地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师生。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李国君:“我1982年进入交大,1989年硕士毕业留校,当时我毕业的时候有幸和我们教研室几位西迁老教授,给他们当助教,他们仍然没有忘记对国家、西部、对交大的情怀,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这也使我感到值得学习和敬佩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样一个作风、思路走下去的,把老一代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毕胜山:“我是1997年入学的,我们有很多同学毕业之后都是选择在西部工作,以自己的行为为西部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我们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更多的人才,来传承这种‘西迁精神’。”

注:报道链接为http://wap.cnwest.com/share/?id=363444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