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整版】西安交大西迁新传人:爱国奋斗 建功立业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8-10-30 11:28   点击:

       

张保军:誓将T细胞研究成果署名中国

正常的免疫系统是人体健康的保障,T细胞是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关键组分,它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的各个器官中去,从而发挥抵抗外来病原体和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无法想象人体如果没有了T细胞会是什么样的。探究T细胞发育分化及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尤其是它在抗肿瘤、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是T细胞生物学研究组(TCB,T Cell Biology)“掌门人”青年学者张保军目前正在集中力量破解的“谜题”。

学术之路,并非一番坦途

1997年,张保军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是动物科学。2000年,学校推荐攻读研究生,张保军入选,“读研究生当时对我而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还没有立志去做科研的意愿”。硕士前两年,张保军几乎延续了本科状态。“到了第三年,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下定决心要考出去”。张保军选择报考中科院动物所,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中科院录取了。

进入中科院动物所后,张保军师从国家“杰青”赵勇研究员。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他便一头扎进实验室。“我知道了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是有研究意义的,也学会了如何去做科学研究”,导师的指导,加上自己辛勤的付出,在动物所的4年时间,张保军收获很大。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并协助导师负责课题组具体事务,锻炼了领导和协调能力,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非常感激自己的导师赵勇研究员,他是我通往学术殿堂的引路人,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研究如此迷人。”张保军动情地说道。

2008年,张保军在中科院动物所取得博士学位后,就联系出国深造事宜,最终他选择杜克大学从事医学免疫学研究。在杜克大学,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另一位学术导师庄原教授。“庄原教授是一位非常醉心于科研的学者,他会记住很多实验的小细节。有一次他指导我做实验,有一个增加试剂的环节,他脱口而出该试剂的准确剂量,让我感到惊讶”,谈到在杜克的科研生活,庄原教授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前5年的时间,张保军一直在努力尝试创新,但却一直失败,研究进入了瓶颈期。从第6年开始,实验出现了转机,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基础研究工作就是这样,要沉得住气,耐得了寂寞,幸运之神就会青睐你的”。

“忠孝两全”,学成选择归国

2016年9月,张保军告别在美国杜克大学7年半的科研工作,正式踏上归国之路,开启了属于他的交大科研岁月。

古语常言,忠孝两难全,张保军回国则做到了“忠孝两全”。继续留在美国还是回国?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他这样解释他回国的动因,“首先,身为中国人,我所做的科研成果都应该属于中国,应该署名中国;其次,自己在外求学多年,随着父母年事已高,应该回国好好孝顺父母。”朴素的语言下是一份赤子情怀,是一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

回国前,张保军获得中科院、吉林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西北农大等多个研究院所的工作机会。最终他选择了西安交大,“首先,交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名校,医学部也拥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其次,学校领导跟我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使我感受到交大对我的欢迎与支持;最后,我相信我能在交大这个舞台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交大带来荣誉。”张保军说。

初到交大也确实遇到一些困难,但很快就被克服。校院领导和教师们都很支持张保军的研究工作。“我在这里工作非常开心,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心里觉得很踏实”。张保军是天津人,如今扎根在西安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我非常喜欢西安,西安正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这对学校而言、对我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大的契机。”

西迁精神,引领奋斗报国

62年前,交通大学西迁,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当我真正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后,对老一辈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背起行囊,向西而歌,满怀豪情去建设大西北,我是非常崇敬与向往的”,张保军动情地说道,“作为年轻人,一定得有一股为交大、为国家作贡献的劲儿,西迁精神更加坚定了我这个信念。那时的条件是多么艰苦,我们现在比那时好了不知多少倍。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奋斗!”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一年时间,T细胞生物学研究组(TCB)建成。实验室绝大部分设备来自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看着两年前的实验室旧照,张保军感慨道:“那时候的实验室像一个库房,仪器设备杂乱无章地摆放着,而现在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团队目前除张保军外,还包括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博士后、2名博士、4名硕士,以及2名专职科研人员。2017年,张保军陆续拿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地区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使得团队为之一振,干劲十足。“我经常对学生讲,你们现在正是奋斗的年龄,不奋斗价值就无从体现”。张保军目前主要精力都放在实验室和团队建设上,“团队很年轻,学生还处于科研初级阶段,要将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的基本功训练出来”。

“做最好的TCB,Never Stop”。创业艰难百战多,团队建起、平台成立后,接下来张保军将继续统领团队攻坚克难,在T细胞的发育分化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方面开展研究,争取早日斩获真正署名中国、署名交大的研究成果。(问炀 朱萍萍

胡二江:要有爱国奋斗的情怀,奉献吃苦的担当

“坚持‘三个面向’,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当好西迁精神新传人,是身为交大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胡二江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青年教师胡二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交大人。2001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本硕博均在西安交大就读,师从黄佐华教授。2010年,胡二江以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和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留校在能动学院汽车工程系任教,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

作为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获得者,胡二江一直致力于先进发动机的点火与燃烧调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研究成果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研工作要立足三个面向”

在胡二江看来,做科研,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简称为“顶天”“立地”“惠民”。

首先是“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未来发展。低温燃烧是未来先进内燃机和航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前沿技术,但是由于国际上普遍对低温燃烧机理认识不够,导致这项技术无法大规模应用于现有发动机上。瞄准这一世界学科前沿,胡二江团队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发动机实际燃料和替代燃料的低温氧化机理研究,填补了国际上部分燃料低温氧化实验数据库的空白,发展了低温化学反应微观路径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为低温燃烧技术在实际发动机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其次是“立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飞机C919上天,航母和大型舰船下海,但是作为飞机和舰船的心脏——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2016年,国家启动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简称两机专项),胡二江团队也参与其中,目前开展的极端条件下的点熄火特性及机理研究,正是服务于两机专项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两机的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其次是“惠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内燃机一直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燃机的节能减排也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燃机的发展趋势是高效低污染。胡二江团队提出的天然气掺氢结合废气再循环的技术路线,使发动机燃用替代燃料同时实现提高热效率以及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的目的,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国内开展示范工程运行。这项成果可以减少石油消耗,降低燃料成本和污染物排放,使人民充分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

目前,胡二江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3项、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和若干企业课题,作为科研骨干参与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篇,其中国际SCI论文4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个人H因子为17,论文SCI他引1100多次,3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3年国家教育部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2018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7年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2017年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和陕西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奖励和荣誉。

“当今,我国节能减排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发展新能源,另一条是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两条道路同等重要。因此,团队除了上述现有研究方向之外,未来团队的发展方向将是新能源汽车动力和化石燃料的重整利用。”胡二江说。

“西迁精神深深影响着我”

“从2001年进入交大,一直到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8年时间我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度过,这18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很庆幸能够在这一时期受到交大老一辈西迁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在胡二江交大生活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愈发深远。

胡二江记得,研究生期间“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学”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是已经退休的西迁教授蒋德明先生。虽然老先生已经7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每次上课都早早地来到教室。“蒋先生经常教育我们,要有奉献吃苦的担当,爱国奋斗的情怀,课余时间还经常跟我们分享交大西迁的故事。”胡二江说,“蒋先生经常说,以后工作时不要总盯着北上广,西部地区更需要有人去建设。”

这些真挚质朴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胡二江的心里。博士期间,胡二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毕业时已在极具影响力的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8篇SCI论文。虽然收到了国内某知名汽车公司的录用通知,该公司当时开出的薪水可是留校任教薪水的大约4倍,但胡二江还是义务反顾地选择留校。据悉,该公司至今仍保留着他的录用通知。

留校后,胡二江的成长得到了黄佐华教授的亲切关注。黄佐华教授以渊博扎实的学识、拼搏奋斗的行动,言传身教,发挥着榜样的力量。胡二江说,作为学校领军人才,黄老师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和周末都来办公室工作。“黄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西部高校条件与东部高校有一定差距,我们只有发扬老一辈交大人的爱国奋斗精神,才能够做出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深受西迁精神的滋养,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胡二江亦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因为他深知,培养学生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样他们走到社会才能成为对国家更有用的人才,也才能走得更高和更远。”胡二江说。(胡晓楠 石桥

韩锐:思政课堂上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

“同学们,上课!”每周三上午,西安交通大学雁塔校区综合楼504教室都会开启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政课。负责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韩锐。这是新学期的第四次课,护理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们早早便来到了教室,用卢海霞同学的话来说:“韩老师讲授的思政课既有意思又有干货,我们真的很喜欢!”

三尺讲台,立志将每堂思政课讲精彩

这堂标题为“弘扬中国精神”的课程,韩锐认真准备了很久。他非常珍惜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努力将每一堂思政课讲精彩、出精品。

不久前,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如何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继承并弘扬好中国精神,这对于每位思政课教师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课。

本节课以电影《战狼2》为题材进行导入。“大家知道《战狼2》里,吴京举着国旗通过交战区的一幕是以真实事件作为原型的吗?”说罢,韩锐播放了由亲历者讲述的“2011年中国利比亚撤侨事件”视频。视频内容虽短小,却带给同学们极大震撼,很多人眼眶湿润了,有的甚至在悄悄抹泪。浓厚的爱国情怀瞬间在教室内聚集、升腾,润物无声间触动学子心灵,迸发无限感想。

紧接着,韩锐提问道:“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究竟什么是爱国主义?”安静的课堂顿时热烈了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

“最早到达利比亚、轻吻祖国土地、护照丢了唱国歌放行、从任何一个地方接你回家,这些要点温暖了我的心,我爱我的祖国!”一位同学看完视频后立即起立回答,还有的同学提到“爱国主义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相互依附的一种归属感”“爱国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重、维护自己的国家,包括国旗、国歌”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被韩锐称之为“序幕式导入法”,“这就像是一部电影正式开启前的序幕,把握好这个开头,激发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思考热情,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韩锐细心讲述道。

经过热烈的讨论,韩锐将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本堂课第一个重要知识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他带领同学逐字逐句解读这一概念内涵,辅之以图例形式深入剖析、层层推进、具体阐释,没一会儿工夫,学生竟能把概念要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背过。

“我们要努力通过学理支撑政理,运用知识传输价值,采用故事激发情感”,韩锐表示,一堂好的思政课应当是把政理阐释、学理分析、故事情节、情感调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学生的获得感。“这是我从学院前辈们那里学习到的宝贵经验,也是自己长期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韩锐表示。

不知不觉中,一堂有趣又有料的思政课接近尾声。

教学四步,打造学生成长发展的正确路径

“心无旁骛,愿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这是韩锐的职业准则,在他心中课比天大,永远以学生为第一位。为了讲好一门足够精彩的思政课,他苦下功夫,全身心地扑在精心钻研每一节课上,所有的付出只为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与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莘莘学子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优秀青年。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我一直在努力探索思政课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思维方法。”韩锐表示,这是一个完备的教学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从教学积累、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4个步骤悉心揣摩、用心实践,努力探索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授课路径。

明道、信道,注重点滴教学积累。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要经常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求教,通过比较借鉴,取长补短。授课之余,经常充电必不可少。除日常授课外,韩锐还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教学观摩课、教学工作坊以及集体备课会。此外,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以及校级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从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为讲好思政课打好坚实底座。

备课需有巧思更要把握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应始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尤其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95后”“00后”大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之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政治等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做好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根据课程章节内容的实际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向50分钟课堂要质量。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也是韩锐悉心研究、不断精进的一环。在授课过程中,韩锐通过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举例说明等多种方法,不断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言的时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于充分理解中认可和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他则通过循循善诱,努力做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及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自己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环节是否成功,重点要看成效。为了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认同度,韩锐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的同时,始终秉持“把课上好、上精彩”的坚定信念,力求精品教案、精美课件、精彩授课,这一系列举措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积累、准备、实施再到效果,通过这4个紧密联系的步骤,打造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思政课育人模式,铺就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韩锐表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首先从讲好一堂思政课做起,努力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作为西迁精神的新传人,今后我们还要将‘爱国、奋斗’为核心的奉献报国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着力培育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韩锐说。(张琢悦 刘昱含

原文刊载于2018年10月30日中国教育报7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0/30/content_507852.htm?div=-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