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政协报】李重:西迁精神 前行航灯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20-09-16 23:11   点击: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西迁精神”是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在西安交通大学看望西迁老教授时勉励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今年的9月10日,是第36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时勉励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回顾、了解并发扬、传承“西迁精神”更有着特别的意义。本期讲坛邀请李重副教授讲述交大的西迁精神。

一封信万分勉励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取得的历史成就指出,面对日益纷扰繁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会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时期。

党的十九大会议闭幕后,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们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感慨万千,深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所鼓舞;也不禁为61年前听党指挥、踏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投身祖国大西北建设事业而自豪,更为60年来扎根西北、服务全国、创业奉献而无怨无悔。鉴往知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他们在2017年11月30日联名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建议在全国教育和科技战线中开展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奉献报国精神教育,引导和鼓励更多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

西迁老教授们胸怀天下、以身作则、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献身的精神,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看望慰问西迁老教授,并勉励广大师生要发扬西迁精神。“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交大师生以及广大扎根西部的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未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认真听取并了解交大西迁历史及西安交大人一甲子的创业征程,并与陪同人员交流。看完之后,总书记在博物馆前广场发表讲话指出,对西迁的情况,虽然有所了解,但还是感触很深、感慨万千。我们新中国多不容易,现在强大了、富裕了,但看看当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西迁博物馆上溯南洋公学,下迄十九大,前后跨越120余年时空,其中陈列有近400件实物及1500余张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艰难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决心改变西部高等教育和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所做出的艰辛努力。杰出掌校———“洋务巨擘、实业教育家”盛宣怀、“国学大师、工业先驱”唐文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彭康,杰出学子———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述说着交大历史的深厚文化传统与光辉荣耀。樟木行李箱、帆布医疗包、活里活面的羊毛大衣、简易素朴的仿制草棚礼堂、粗糙泛黄的笔记本、历经沧桑的交大校牌、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迁校专题会议上的讲话记录……带人重回激情四溢、艰苦创业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流金岁月。一本本饮誉国内的教材,一排排国家三大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荣誉奖状,一项项顶天立地解决国家“卡脖子”的科研成果,诉说着建设教育强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初心与使命。

西迁精神孕育之始

把一个最好的学校从上海迁到这里,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为了新中国的发展,教育布局、工业布局,拉动西部的发展,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称其为“党中央的良苦用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中央人民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严密的经济文化封锁,为更快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巩固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畸形的工业布局和高等教育布局着力进行调整改造,坚持“全国一盘棋”方针,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给予重点支持:“一五”计划布局的156项重点工程在内地分布118项,其中陕西有24项,居全国之首,西安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而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高校205所,西北仅8所,工学院仅1所。以交大为典型代表的西迁创业史诗即发源于此,西迁精神也孕育于此。

交大西迁方案源自1955年3月30日高教部党组提交国务院二办《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其中列出交大在内的10余所高校迁移问题(交通大学是西迁高校中实力最强、发展规模最大高校)。短短一周内,该报告即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陈云详细批阅,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领导圈阅,返周总理审阅,后经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由毛主席签发实施。对于其中深刻意义,时任高教部部长杨秀峰曾指出,中央信任交大,希望交大发挥更大作用,才决定把交大迁往西北。

1957年,中央决定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加快工业建设。为此,鸣放期间交大西迁方案的争论较大,如何兼顾沿海与西北建设交大师生莫衷一是。周总理尊重知识分子,以民主协商办法解决迁校问题的方式令师生深受触动。据记载,“5月23日至25日,周总理连续三天听取各方面汇报;28日,周总理下午听取交大领导汇报后,当晚又召集老教授座谈,从7点一直到凌晨2点;6月4日主持召开专题国务院会议处理交大迁校问题,发表近9000字讲话。”周总理从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出发,要求“支援西北方针不变”,如有可能“不放弃交大全搬西安之方案”。此举为保证交大主体西迁,更好服务西北开发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可见,西迁之不易,西迁精神之珍贵。

1956年4月,交大在上海隆重举行60年校庆仪式,同时告别上海各界。一所长期沐浴东南文化、茁壮成长于近代工业化水平最高城市的重点工业大学,要和盘迁出,全部迁至寂寥的西北古城,其难度超乎想象。而且当时中共中央决定,交大头年4月迁校,务必保证次年9月在西安正式开课,建校规模扩大一倍,不能迟滞一届招生,不能耽误一天开学。除众所周知的数字庞大的基建规模,人员物资调配搬运,判若云泥的生活工作环境之外,最大的痛楚莫过于万难割舍的亲朋故旧。西迁队伍中有很多独生子女,离家时一句“假期可以经常回家看看”的简单承诺,亦因路途遥远路费昂贵而放弃,为了西迁创业,很多人连双亲去世都未能探视最后一面。

交大西迁之时,正逢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交大作为著名工业大学,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西北在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尚未竣工,需要师生支援。迁校建设千头万绪,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搬迁、建校、服务地方生产、科学研究、教学育人同步推进,有条不紊,很好地保持了老交大的水平与实力,创造了新中国高等教育搬迁创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为西迁后学校创造历史上的“黄金十年”提供了重要基础。

西迁动人故事多

西迁是国家建设西北之长远大计,西迁人深谙其理,纷纷响应,师生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之歌。

先生西迁,弟子景从。钟兆琳,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电机工程教育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桃李满天下,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享誉世界的电脑大王王安皆为先生弟子。校务委员会讨论西迁时,他最先表态:“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1957年,交大全迁方案改为分设沪陕两部,周总理考虑钟先生年近花甲,且爱人常年卧病在床,指示学校劝说先生留沪。他婉言拒绝:“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者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安顿好家人后,他只身一人在西北生活创业,带领师生创建了国内设备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电机实验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近八旬的钟先生还自学维吾尔语,跟随学校赴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考察,探索民族地区工业领军人才培养。钟先生用坚定实践书写了一曲“将知识之光普照西部”的赞歌。

受钟先生影响,中国真空电器领域奠基人,有“中国真空电器之父”美誉的王季梅教授义无反顾率先来西安,并奉献毕生心血,2006年获国际真空放电与绝缘领域的杰出贡献奖——DykeAward奖,是国内该领域第一人。王季梅西迁时任电器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搬迁建设任务。彼时他的爱人突患脑疾,术后不久。为完成西迁任务,他请在杭州工作的岳母辞职,来上海专门照顾家人,他则全心投入搬迁创业之中。次年,他带领全家老小一同搬到西安。

“四世同堂西迁人。”金精教授,机械切削专家,首创“金精刀”切削技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正会员。爱人高景孟,时任交大幼儿园副院长,曾两次荣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幼儿教育专家。西迁时金精征询85岁奶奶意见。奶奶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人是宝,人是活的宝。孙子在哪,哪里就是家。”金精夫妇扶老携幼四世同堂扎根西北创业。

夫妻西迁、爷孙相守。西迁教授万百五是中国著名系统工程专家。其父万古蟾是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上海市人大代表。万百五是家中独子,面对西迁,万古蟾主动提出:要以国家为重,小家要服从大家,有困难我们就自己解决。万百五、黄德琇夫妇当时正负责西迁新专业的筹建任务,工作十分辛苦,几个孩子无人照管,遂交于父母管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万、黄父母人至暮年,为了西安的工作,照顾老人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的孩子,爷孙两代人几十年来相互照应,解决了西迁人的后顾之忧。

让西迁精神成为前行的航灯

陈毅副总理曾指出,迁校对不对,十年后再论。如今,交大西迁已64年,西安交大为西部大开发、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布局,培养了很多人才,作出了很大的科技贡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据统计,西迁64年来,西安交大为国家培养了28万毕业生,其中46%留在西部创业;特别是研究生培养,C9(九校联盟)高校中,西安交大每年在西部招生和在西部就业的规模总数与其他8校总数相当;共计形成万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近240项获得国家三大奖奖励。西迁以后,通过努力学校始终处于国家重点建设行列,入选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名单,是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带动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改变了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格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西安交大时也深有感触,西安交大的毕业生近几年留在西部的越来越多了,已经接近一半。过去人才流动有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现在西部也在搭筑引凤高楼,希望学校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重大科技攻关作出更大贡献。

陕西(西安)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镇。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和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宗旨,领衔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大力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等重点领域,构建重大基础设施群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群,打造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以助力陕西追赶超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

60余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新时代,中华民族逐渐走近时代舞台中央,要实现现代化强国梦,同样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西迁精神即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宝贵精神航灯。西迁的核心是在西北建功立业,一批交大人为此鞠躬尽瘁。西迁教授朱城、唐照千团队以生命之火接续力学学科发展的故事即是其中典范。

1956年高教部决定开设工程力学专业,为“两弹一星”事业培育英才。交大领命创办工程力学专业,1957年招生,朱城是负责人,他是麻省理工博士,师从世界振动力学权威,西迁时任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带领同事积极筹备。由于该学科属新创,国内外无直接经验借鉴,为此他查阅了国外的大量相关资料,还广泛征询了国内力学界、工程界人士的意见,为制订工程力学专业教学计划付出了大量心血。1957年第一届新生入校,专业培养目标虽已经明确,但整个五年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尚未具体化,为赶紧完成此项工作,他把黑板搬到家里,以便于周密考虑反复修改。迁校之初,朱城已患肝炎,身体不好,后又废寝忘食地工作,除筹建新专业,还要编写材力教材、振动学讲义等。因积劳成疾,肝病恶化,在该新专业成立后第三年就不幸辞世,时年39岁。他是西迁创业殉职的第一位教授。作为主要的学术带头人,朱城的去世对工程力学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唐照千等一代青年力学家迎头挑起建设重任。

唐照千,著名力学家,出身无锡名门,父兄均为著名实业家。他学术精湛,动手能力强,青年时代即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圆锥壳自由振动的分解方法”,是“我国力学界未曾多得的优秀人才”(杜庆华语);上世纪60年代初,与同事努力拼搏建成了国家科委直属的振动力学测试基点;但不幸的是,在“文革”中蒙受四年多牢狱之灾。平反之后,他不顾身心俱疲,只提出尽快恢复科研工作这一个条件。他是教育部力学学科的骨干带头人,1980年被派赴美合作科研。临行前,部分人士猜测他可能一去不返。他坦然回应:“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我比别人更了解,祖国再穷总是我的母亲,我不会只为个人安逸、舒适而留居国外。”访美期间,他把家人赠送的购买汽车的钱全部用于购买国内稀缺的书籍资料、电子器件,用于学校科研急需。1983年赴港访问,与久别的亲人团聚。家人都希望他留下来,他回答:“我们这一代在祖国长大,对祖国是有感情的,总希望自己的国家搞好。我们有能力走自己的道路,完全可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唐照千回国后,他与时间赛跑,带领团队拼搏在学术制高点上。他参加了国家科委“六五”规划并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着手筹备主办1986年振动国际学术会议,并抓紧创办国家顶级《应用力学学报》,筹建工程力学研究所……多年辛苦,积劳成疾,他身患癌症。住院手术期间,他忍受剧痛,坚持指导学科建设,进行科学研究,面授博士生,修改书稿,抓紧一切时间工作。“为了画一张图,他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后期双目失明,他还坚持通过口述,由妻子代笔完成书稿和论文,并坚定地表示:“我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尽快完成!”1984年l1月,唐照千不幸病逝,终年52岁。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想,新时代的西迁精神将成为一盏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航灯,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新时代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主讲人简介:

李重,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迁精神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著有《西迁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陕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等。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迁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文刊载于2020年9月14日《人民政协报》11版

报道连接: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20-09-14&verOrder=11&banzi=10&paperType=rmzxb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