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追忆西迁岁月 续写未来新篇章——宗濂书院2015级第二党支部参观西迁纪念馆有感
来源:   日期: 2018-03-12 10:58   点击:

历史文献纪录片《向西向远方》,娓娓动人,交通大学成长壮大、内迁西安、扎根西部、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一一浮现;西迁话剧《向西而歌》,触景生情,1956年交大师生响应时代决策迁向西安的历史重现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字字珠玑,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烙印脑中。为了进一步了解西迁故事,加深对西迁精神的深刻感悟,宗濂书院2015级第二党支部走入西迁历史纪念馆,浏览珍贵历史资料,追忆过往交大师生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勠力建设西北的往昔岁月。


穿越历史的长廊,恍然可闻那一声声青春清脆却饱含坚定信念的誓言,一声声娇俏的吴侬软语奇异的融入了高亢激越的响亮秦腔,那愿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献身的一副副胸膛将满腔滚烫的热血化作辛苦耕耘里的一滴滴汗水,席卷着一丝一缕来自黄埔的湖海之气浇灌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用那段充满传奇意味的经历孕育出一代代茁壮的青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如今暮然回首,西迁的故事已酿成醇厚的酒,香味扑鼻,感人肺腑,印记在每一代交大人的身上。

书卷香,一笔一划刻下西迁难

“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这三句流传的顺口溜足以揭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安落后的时况,令人对于那个年代的学校生活展开丰富的联想。

在西迁历史纪念馆内,看到展厅里陈列着的几本迁校时期的教科书。泛黄的纸张上气韵流畅的娟丽字迹码得整整齐齐,丝毫看不出印刷的痕迹。通过讲解得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些现在看来依旧整洁的教材,是当初一笔一划小心刻制后再进行油墨印制而成的。深受触动后细细观察,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均显制书之人的细致灵巧,其用心之良苦透过一页页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至今,可以想象,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倍受鼓舞,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资料,奋发向上。

在当年翰林院学士白居易吟咏“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的这块地方,无数书生承传了周之王范、汉之雄风、唐之神韵;也是在“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这块地方,西迁师生发扬了艰苦卓绝,戮力创业的精神;而如今的我们在这片“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无疑当继续弘扬传统,为世界之光。

接力跑,一步一伐会师西迁路

1956年,曾有一首风靡全国的苏联歌曲也随着西迁的脚步从繁华的上海唱到了西北的中央,“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火车喷射着滚烫的蒸汽,不知疲倦地拉来了一车厢又一车厢的教学开发设备,还有那一张张充满活力的面庞。

为了以实际行动拥护学校迁往西安的决策,当年电制53班的同学们提出来上海——西安象征性接力跑的倡议,引起了其他班级同学们的强烈反响。从祖国东南沿海的繁华都市上海绵延至古老的西北腹地西安共 一千五百零九公里的距离,平均每人需要跑约53公里!这不可不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在同学们的互相鼓励和坚持下,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顺利完成了“西安会师”,全部同学加起来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

重跑西迁路,考验的是不绝的勇气,是滴水穿石的毅力,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决心。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和家属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的踏上西迁之路,将事业的根牢牢扎进了黄土高原,我们更应接过这一支不同凡响的接力棒,脚踏实地地奉行西迁精神。

 

诗词美,一平一仄书写西迁人

“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这句词出自沪上名医沈云扉的《忆江南•长安好》,他是当时西迁的交大人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已然六十六岁高龄的他,填写了这首词抒发在黄土高原上的感受,在争议之中毫不犹豫地携全家随校迁往西安,兢兢业业,一干就干了八年。

他眼里,这里有“秦岭回旋龙起伏,渭河蜿蜒舞银龙”,这里有“陵阙汉家残照里,古宫唐代话风流”,这里有“雁塔璀巍分大小,琼楼钟鼓峙东西”,不见了漫天莽莽黄沙,满眼是麦田阡陌,朴素民风。

老一辈交大人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西部这块黄土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西部,胸怀大局,用一生谱写下最美的诗篇。如今我们捧起书卷逐字朗读,只觉口齿留香,心神向往。西迁精神,血脉永流传,愿做时代的新传人,展现新时期西迁精神新风貌!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