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至15日,在大学生党委、校团委的指导支持下,知行学社和党支部代表组成“寻访西迁科学家精神”实践团,从西安启程,带着交大向西而歌的记忆,饮水思源,前往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进行走访调查,探寻西迁科学家们的故事,学习他们不朽的精神。
钟兆琳
12日晚,队伍抵达西迁老教授、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故乡——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并与当地地方史研究专家韦秀城先生取得联系。韦秀城先生对钟兆琳教授的家史有一定研究,并收集了大量材料。“钟兆琳家族有爱国报国的传统,家庭都是进步人士”。钟兆琳之父钟养圣曾向孙中山提出“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构想;其姐夫梁烈亚坚定反清,在作战过程中护送孙中山摆脱追兵;钟兆琳的七舅俞寰澄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之一,曾捐出一万余大洋支持孙中山革命运动……
钟兆琳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一个爱国进步的青年。“关键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爱国的”,对钟兆琳而言,他的一生有三次重要选择。1927年,钟兆琳赴美留学毕业后进入著名的西屋电气当工程师,当时国内电气专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专业人才,在收到交通大学张廷玺教授的邀请后,钟兆琳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回到了祖国任教。1942年,汪伪政府接管交大,钟兆琳出于民族气节,愤然离去,而1945年抗战胜利后,钟兆琳又重返交大,继续教书育人。1956年,交通大学开始西迁,钟兆琳已经步入老年,周总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钟夫人卧病在床,提出他可以不去,但他仍然坚持前往,要将余热洒在西部大地上。
“看完这些实物后我感觉到了钟先生的伟大”,康晋楠表示,“钟教授临终前仍不忘他奉献了一生的教育事业,将仅有的两万元积蓄捐给西安交大做奖学金,最后一句话是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他真正做到了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我们学校的电气学子还享受着钟兆琳奖学金。我认为这笔奖学金是有温度的,传递着钟兆琳教授爱国热血的温度。他的精神必将激励着交大学子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沈云扉
对西迁过程起到巨大作用的,既有人尽皆知的老教授们,还有校医、校职工等默默付出的群体,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沈云扉便是其中一位。沈云扉,字尧阶,曾任南通医学院校长,同德医学院创始人之一,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校医科科长。
离开新市前往上海,同学们专程拜访了民国医药文献博物馆的馆长上官万平先生。上官先生结合博物馆所藏资料,对沈云扉先生的事迹进行了梳理。沈云扉,从学于德文医学堂(即今同济大学前身),有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面对病魔肆虐无法,立志要行走世间,用医术治病救人。1918年,沈云扉先生带着十几名学生,从南通医学院来到上海,取同心同德之意,创办了同德医学院,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治病救人。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沈云扉先生带领学校,继续在上海坚守,同德医学院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医学院,收治伤患不计其数。抗战胜利后,沈云扉先生加入交通大学,成为了一名校医,1956年,交大决定内迁西安,当时沈云扉已是66岁高龄,仍随交大西迁,继续尽校医之职责。
“沈云扉先生的事迹让我感动”,杨宇倩说,“他悬壶济世,一直与死神在赛跑,矢志不渝地从事着救病治人的工作,这是一种博爱的胸襟。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未来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我要向沈云扉老师学习,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尽职尽责,做好学生工作,在将来的医生职业生涯中,自己也会努力工作,像沈云扉等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一样为事业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陈学俊
在南京的金陵中学至今仍流传着陈学俊的故事。陈学俊,国际知名能源动力工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西迁教授。20世纪30年代,在金陵中学求学期间,陈学俊了解了中国在国际上被欺凌的境遇,立下了“要为中国强大奋斗到底”的宏愿。凭着自己的努力学习,他考入了中央大学,开始接触工程专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学俊随着学校迁到重庆。回忆当时的遭遇,陈学俊说道:“当时学习条件艰苦,100多位学生挤在一个大统舱式的简陋房子里,吃的是蔬菜黄米饭,上课在竹棚大课堂,经常是上午大雾进教室,下午天气晴朗进防空洞,日本帝国主义飞机时来轰炸。有一次大轰炸使山城大火一片红,死伤达万余人,这一惨痛的景象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大学里,我参加了嘉陵歌咏团,课余大唱抗战歌曲,促进学习,鼓舞斗志。”为了进一步了解能源动力专业,报效国家,他远赴重洋,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学习,后学成归国。新中国的成立,给陈学俊实现他的理想带来了希望,先后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锅炉专业,并搭建实验平台,屡获国家级重奖,推动了中国热能工程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陈学俊先生在战乱中求学,先后辗转于安徽,江苏,重庆,美国,但他不仅没有荒废学业而且更加奋力拼搏,最终学有所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面对个人的需求与国家、民族的需求时能够义无反顾的放弃小我,举家西迁。我想,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他所取得的成绩,他的财富,都只是一方面;他为了人民,乃至于人类的更好的生活所作出的努力,才是关键。当年西迁时,陈老直接将自己在上海置办的房产上交给了国家,对于陈老,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的一生始终贯彻的一个理念:国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王兆祺在追忆陈学俊先生茶话会后说道,“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及多相流实验室的一名学生,我深切的感受到陈老在交大西迁西安之后为学科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我希望能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了交大之发展,民族之复兴,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除走访调研科学家精神外,同学们还开展了赴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到兄弟高校学生支部座谈交流等活动。
期间,寻访实践团同学分别向各纪念馆、西迁科学家就读初、高中学校赠送西迁书籍,并进行西迁精神宣传或座谈,向对方单位介绍西迁科学家精神故事;同时,收集整理了相关科学家爱国奋斗故事、标注西迁科学家纪念馆地图。后续,大学生党委、团委和知行学社还将继续策划相关活动,引领西迁精神新传人穿越时空,共同分享、感悟西迁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