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就成功了一半”,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六届“十大学术新人”称号获得者的青年教师,李广荣踏实、沉稳,与大部分工科生并没有什么差别。自2012年加入团队,他已在防护涂层方向耕耘了八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力求突破创新,为攻坚“卡脖子”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他选择工程应用方向的初衷。
面向需求,共同攻关
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涂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服役环境比较恶劣的领域,其关键部件往往需要兼具多种性能。实际上,单纯依靠部件材料自身属性是很难同时满足抗腐蚀、耐高温、抗磨损冲蚀等服役需求的,因此需要在部件表面涂覆涂层,以提高表面服役效能,丰富服役功能。这正是李广荣所在的涂层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贡献。团队依托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长久教授为带头人,是一支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自主研发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军工“863”、中央军委装发预研共用技术、领域重点基金、两机专项基础研究等课题的长期支持下,形成了抗冲、防腐、阻燃、抗粘、隔热等防护涂层研究体系,开发了大尺寸全稳压低压等离子喷涂新装备、多工位高温防护涂层热循环试验新装备等特色装备,研究成果主要支撑我国自主发展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机等高端装备。
在涂层团队中,李广荣主要专注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机高温部件广泛使用的热障涂层、环境障涂层等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发掘共性基础问题,并通过结构设计,优化涂层的防护功能,延长涂层的防护寿命。例如,李广荣在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涂层全周期高温服役行为理论,以此为支撑,进一步发明了复合层叠、柱/层双模等新涂层结构,力图解决涂层长期以来防护功能与服役寿命难以兼得的涂层应用瓶颈难题。
静心而为,厚积薄发
2012年9月,李广荣加入西安交通大学涂层研究团队,师从杨冠军老师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回首过往,导师在两个“初期”的关键引导让李广荣印象深刻,如同启明星般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在研究生初期,李广荣遇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遇到的迷茫。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开始即存在较大难度的课题,李广荣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焦躁。作为领路人,导师杨冠军老师细心地发现了他的问题,多次与进行谈心与指导,鼓励其放下包袱,静心而为。正是导师一次次的鼓励和引导,李广荣才在反复的尝试中逐渐找到了突破点,踏踏实实地开始了自己的科研道路,并在博士毕业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成果,随后留在导师团队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在工作初期,由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亦是研究生涯的一大跨越。这其中最明显的差别就是科研项目由参与人向负责人的转变。刚开始独立申请项目时,李广荣再次陷入了迷茫,无法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申报项目有机结合。以李长久老师、杨冠军老师为主的团队成员及时地进行了点拨,其中关键的地方就是研究生阶段注重问题的深入化,而教师则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会问题的普适化,即要凝练自身研究的共性基础认知,进而解决一类工程应用难题。在此指引下,李广荣开始重新审视申报指南,发掘共性的科学问题,并在和团队成员反复的讨论中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难点,结合自身前期的研究基础,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团队的帮助,让李广荣迅速成长,相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央军委领域基金等课题,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
传承西迁,无声润物
提到西迁精神,我们都会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的心灵撞击,一种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冲动。西迁精神仿佛是春雨一般无声浇灌着一代代交大人,让我们始终谦卑地充实着自己,在党的号召下,为西部的发展、为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李广荣在高中时,就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安极其向往,梦想着以后可以来西安上大学。高中毕业,如愿以偿来到了西安。从河北到陕西,可算是物理空间的“西迁”。从研究生开始,有幸来到交大,在交大人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西迁精神的传承。
在育人方面,材料学院马飞老师主讲的《固体物理》让他印象深刻。这是一门公认的比较难懂的课程,因此非常考验主讲人的功底。第一堂课,马飞老师用PPT大致概括了《固体物理》这门课,等到第二堂课,马老师便撤掉了投影,而且“轻描淡写”地说了“我们这门课只有第一节是用PPT的”。于是,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马飞老师便带着大家一块在黑板上推公式。有时,整整两大节课就推出了一个公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不知不觉就把最晦涩难懂的固体物理逐渐搞明白了。因此,上课常常有种忘记时间的感觉。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笔记本,大家都全神贯注地被吸引着,稍一走神可能就会错过很重要的一步。记得刚开始的教室是一个可容纳30—40人的小教室,但是来听课的人太多了,经常会有人站着听完全部,所以后期不得不换了一个大教室上课。”这就是西迁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的传承,那种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传授知识的精神,让无数的交大学子受益,更让无数的交大学子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种精神。
在科研方面,交大人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大事,将西迁精神渗透到了点点滴滴。李广荣说,“这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交大就是一线科研人员的坚强堡垒和后盾,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以申请项目为例,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到中央军委相关项目,学校相关部门均在前期多次组织申报交流,中期多次组织专家预审,后期严格把关格式等,最大程度地提升申请书质量。财务处、科研院等多部门协作,科研款项一步到位,尽可能减少科研人员的无畏跑动。”这些点滴的付出,让一线科研人员受益匪浅,而家一般的认同感也让西迁精神更自然地传承。
在西迁精神的感染下,李广荣入职后不久即参加了材料学院西迁教师青年宣讲团。“老教授们心系国家、不怕困难、听党指挥、义无反顾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而一代代西迁人的事迹又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我们的心”。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从当年艰苦岁月的老教授们到如今新时期不断奋进的年轻一代的交大人,这种精神一脉相承,并在“四面旗帜”下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潜心科研,锐意进取,不断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进展就是我们对西迁精神最好的诠释。”对于李广荣这些致力于工程应用问题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解决国家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是他们一直以来的目标。随时紧跟国家脚步,积极投身国家需要的方面,努力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以小见大,这正是西迁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最有力的体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提起西安交大,李广荣感到很幸运,可以在自己向往的科研圣地逐渐成长。更幸运的是,可以从老一辈西迁人中传承西迁精神,让自己在精神上富足前行。西迁精神从来都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更像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在未来的工作中,李广荣希望将这种精神毫不保留地传承下去,脚踏实地将西迁路一直走下去。交大人没有忘记自己当年西迁的初心,这正是一代代交大人始终在中国的西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的根本驱动力。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交大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来交大考察后,我感觉大家的干劲更足了,都在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于科研工作中。”
后记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时期、新征程,爱国奋斗仍旧是交大人永恒的精神底色。在西安交通大学还有很多像李广荣这样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爱国奋斗的新篇章。他们脚踏实地,将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勇于扛起时代重任,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书写奋斗芳华,成为助力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