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北京教育杂志社高校调研行的脚步来到了祖国的西部。本次 “一带一路”西部高校调研行先后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今天,小编带您走进西安交通大学。
向西,向远方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扬西迁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此后,又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点赞”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
62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从繁华的大上海乘坐交大西迁专列,来到了荒芜的大西北。他们为祖国的西部建设了一所“双一流”大学。
今天,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张专属交大西迁乘车证,看看西迁前辈们來时的路,沿途那一风一景、一草一木,都是激昂岁月里交大最珍贵、最难舍的故事。
1956年“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乘车证
第一站:交大西迁的时光记忆
这些已泛黄的照片,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永恒,追溯着交大人来时的路,镌刻出闪闪发光的“西迁精神”。
1955年5月,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率资深教授踏勘交通大学新址
上世纪50年代,国务院做出交通大学西迁的决定。交大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5月,彭康校长率资深教授一行奔赴西安,共同察看和商议交通大学新址。后来,在这片麦海中,崛起了一颗璀璨的西部高教明珠。
1956年1月,交通大学西北参观团
为进一步做好迁校工作,学校组织了西北参观团,了解西北的相关情况。
参观团一行33人奔赴西北考察,所到之处,均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的热情接待和欢迎。西北人民的热情、真诚、朴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渴望,深深打动了参观团成员。
1956年,校园基础建设热火朝天展开
西迁的方针是边建边搬,以保证顺利开学。1955年10月,交通大学校园建设破土动工。1956年6月中旬,学校中心大楼、学生饭厅主体工程告竣;17幢员工宿舍和14幢学生宿舍基本完工;实习工厂、操场和福利用房开工兴建;机制专业、动力专业、电制专业、电力专业等几栋教学大楼以及图书馆大楼的设计接近完成。1956年8月,在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后,西迁工作迅速启动,全校师生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开始西迁。
1956年,总务部门同志将西迁设备、物品等打包装箱
1956年初,为了保证新校园顺利开学,学校派出了大批总务部门的同志,他们夜以继日奔专门运输和安装保障上课用的教学、科研设备。
在上海,每个家庭的所有物品都有人精心打包,安全运出;在西安,所有运来的物品都已在教师到达新家前摆放到位。在他们的努力下,无论是课桌还是精密的仪器设备,各类物资都完好无损及时运到西安,甚至连职工托运的筷子都没丢一根。
1956年,同学们用“跑西安”支持迁校
1956年3月4日,电制53班全体同学首先提出“跑西安”的倡议,建议用上海到西安的象征性长跑来祝贺迁校西安。一年级各班立刻纷纷举行班会讨论,都一致响应。
当时上海到西安的火车路程全长1509公里,平均每人要跑50公里,并且要求坚持不懈,天天都跑。5月26日,绝缘52班首先“到达”西安,其余班级也在暑假前陆续“到达”西安会师。全体同学实际跑的路程加起来就有80455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两圈。
同时,机制56班、电制54班等全体同学,纷纷给彭康校长写信,表示:保证百分之百愉快地迁往西安。
1956年,在西安举行首次开学典礼
1956年7、8月间,交通大学教职员工和家属义无反顾地登上了从上海徐汇镇开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专列。1956年9月,到达新校园的师生员工和家属已有6000余人,后续人员还在不断抵达西安。
远道而来的教师们顾不上休息,一下车就立刻着手解决如何开学的问题。经过紧张的筹备,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学典礼。
1957年,神奇的“草棚大礼堂”
1957年时学校大礼堂还没有建成,学校请来南方工匠,用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人称奇的“草棚大礼堂”。
它依地势而建,用竹篱笆做墙,大竹子做梁,茅草做顶,能容纳5000多人开会。里面没有正规的椅子,只有一条条长板凳,一条凳子上可坐七八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开大会、办文艺演出、放电影、开音乐会等都在这里进行。“草棚大礼堂”给当年的西迁师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同学们在看书学习
西迁师生员工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师生员工们坚持和弘扬老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踏踏实实地钻研探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务实创新。
1959年9月,钱学森校友参观母校西安交大校园
1957年3月25日,钱学森校友写信给彭康校长说:“我的最高希望是明年能到西安参观母校新址。”
1959年9月,钱学森校友(图左二)一行来校访问,漫步在母校西安新校园,详细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劳动、师资、基建等情况。
1959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校名第一次在陕西省人民面前展观
1959年10月,交大师生在西安新城广场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次在陕西人民面前展现。
广袤的大西北自此拥有了第一所多科性的国家重点工业大学,改变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这是交大人又一次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中,印刻下的光辉足迹。
第二站:扎根西部 矢志奋斗
交通大学西迁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改变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教育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扎根西部 服务国家 世界一流
迁校62年以来,学校累计培养25万名大学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养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自力更生 跨步跃进
迁校的头个十年间,学校“自力更生”,输送毕业生1万余人,超建国前总数的一倍。一大批面向工业实际的重大科研成果竞相涌现。周惠久院士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在高等教育部举办的直属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并列5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被誉为“五朵金花”。
迁校的第三个十年间,学校“跨步跃进”。西安交大被列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八五”期间建成1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工程技术教育大步发展,管理学科领军全国,应用理科迅速成长,“理、工、管”结合的传统优势再现校园。
竿头日进 兼收并蓄
迁校的第四个十年间,学校“竿头日进”。西安交大成为全国第一批率先开展“211”和“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并跻身2+7(C9)所全国重点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是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校。1996年,西安交大在全国首获教学优秀学校称号,彰显其百年如一的人才培养质量。
迁校的第五个十年间,学校“兼收并蓄”。西安交大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成为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能源动力、机械、电气等重点学科国内领先,管理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学科长期保持全国第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逾100项。
开拓创新 成果丰富
迁校的第六个十年以来,学校“开拓创新”。西安交大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全力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主持7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传承不息 奋斗不止
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陈学俊先生
我国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名誉副主席陈学俊先生,是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在西迁后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却带领团队取得了源源不断的成果。上世纪50年代,他关于多相流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八年后才为国外学者证实;60年代,他发现“液膜倒置”这一重要的两相流动机理,国外学者六年后才观察到;70年代末,他在西安交大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80年代,他建立国内唯一的可工作到超临界压力的试验系统,当时在国外高校也实属罕见;90年代初,他又创立了国内当时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学俊院士在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后来还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工程报国的郭烈锦院士
陈学俊的学生郭烈锦,如今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报国,是导师陈学俊身体力行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二十年磨一剑,由郭烈锦领衔攻关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水蒸煤”技术,作价1.5亿元转让给产业化投资公司,使该技术迈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投资方认为该技术“实现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洁净、无污染利用,必将带来能源技术的深刻变革,为全球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郭烈锦院士曾多次拒绝国外著名企业财团对早期技术买断的要求,他研发这项技术的初心就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
热力工程教育开拓者陈大燮
陈大燮是我国热力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他同杨世铭先生一起,将热工教研室完整地搬到了西安,也把交通大学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牢牢扎根在西北黄土地上。
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陶文铨院士
如今,师承杨世铭、年近80岁的陶文铨院士,依然坚持站在三四百人的大课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热工学科的第三代领军人物,他先后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他曾在做完白内障手术当天就返回讲台。他的课堂永远是学子们争相前往的知识殿堂。2017年,陶文铨院士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师从陶文铨院士的何雅玲院士,从教近三十年来,虽然获得荣誉无数,但最令她骄傲的还是“人民教师”这个身份。她讲课深入浅出、易学好懂,深受学生喜爱。“治学在严,为人要正,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她一直坚守的信念。2015年,何雅玲院士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热工团队经过四代传承,已成为交大人践行“西迁精神”的一面旗帜。
第三站:新时代 交大人 再出发
西迁精神
2005年,经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并作为学校最核心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西迁精神”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交大人用实践赋予了西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作为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西迁精神也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西迁精神彰显了交大人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弘扬西迁精神要与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相结合。
西安交大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开放办学和国际化视野是交大的优良传统。站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交大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加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人类文明的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开放合作贡献力量。
向西挺进,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学校再次向西挺进,在西咸新区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创新港是西安交大人的“二次西迁”,要在这一片广袤的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再次从零开始,建设一个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汇聚更大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和有识之士,打造一个动力强劲的西部发展新引擎。与62年前迁校、建校的“交大速度”一样,从2月动工到11月封顶,仅仅用了不到10个月就提前完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教学科研板块159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
未来,在西咸新区,高教改革的交大样板、新型城镇化的西咸示范、国际科研教学高地和世界创新创业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拔地而起,成为助力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发挥“大西安”发展引领、加速陕西“追赶超越”、引领21世纪高校办学新突破的不竭源泉。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c1NTEyMA%3D%3D&idx=1&mid=2650854716&sn=b219b0e7f1d02c4c544efa24a0d4e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