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西部网】老教授深情回忆交大西迁峥嵘岁月

在黄土地扎根传承发展

来源:西部网   日期: 2017-12-22 14:23   点击: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听宽、何新楷、陶文铨。

交大西迁时,这块校牌从上海运至西安,并一直挂于学校北门。后收藏至学校档案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支援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2月20日下午,在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几位西迁老教授深情回忆起了那段难忘的西迁往事。61年过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历历在目,永志不忘。

【“支持西部建设很重要,也很有发展前途”】

五十年代的大西北,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西迁老教授陈听宽回忆,虽然上海的条件很优越,但当时动力系的主要教师都比较支持西迁,最终西迁的时候决定动力系全迁。

当时的陈听宽二十出头,满怀一腔热血,认为支持西部建设很重要,也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西安。“刚来时,四周都是农村和麦田,也没有实验室。但大家心很齐,学校的建设速度很快,平时我们上课、看书、搞科研,并没有觉得艰苦,日子很充实、很舒心。”

西迁老教授何新楷说,当年从上海迁至西安,从校园建设到个人生活,全校师生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他回忆,当时他和妻子、孩子一家四口住在13平米的房子里,因为空间有限,每天晚上要等两个孩子写完作业,他和妻子才能开始备课。

“当年来到西安,我的第一堂课是用上海话讲的。学生就说,老师你讲话我们听不懂。”何新楷说,当时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南方人,用上海话讲课的比较多,这成了师生交流最大的障碍。后来,老师们上课时总要先想想普通话怎么讲,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了自己的语言习惯。

当年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在西安交大这片沃土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是浙江人,1957年,读完高中的他对西安充满未知,但凭着对交通大学的满腔心仪,报考了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成为交大西迁后的第一届新生,从此扎根西北。

如今年近八旬的陶文铨仍然长期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每晚在办公室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陶文铨说,自己是能动学院第三代“西迁精神”传承人,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推动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向世界一流迈进。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 西迁精神引领西安交大再出发】

1956年,作为东南翘楚的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这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自此,交通大学在黄土地上永久地扎下根来,为西部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61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并形成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2017年,西安交大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与此同时,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探索21世纪一流大学新模式,也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下引领西安交大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的重大举措。

报道链接:http://wap.cnwest.com/share/?id=36124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