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陕西广播电视台】西迁精神系列报道第六集:一片冰心桃李间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台   日期: 2018-09-27 16:12   点击: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同根同源,无法隔断。西迁师生们铭记这所百年学府的优良传统,以科学为重名利为轻、育人为重得失为轻,在大西北广袤的黄土地上默默耕耘。莘莘学子们不远千里而来,寻找求学和为人的道理。系列报道《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今天请听第六篇:《一片冰心桃李间》。

在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督导专家面前,孔春才正在进行新课试讲

孔春才试讲现场:这节开始讲纳米材料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它的制备,课程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让大家来了解一下目前纳米材料在咱们生活中以及工业上有哪些应用……

2018年6月28号,在西安交通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中,一场针对年轻教师的课程试讲考核正在进行。这些教师都将在新学年开启新课,其中有刚毕业的博士,也有拥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年轻教授。

32岁的孔春才是今天第一位走上讲台的老师。20分钟的试讲,他起初还有些紧张,走下讲台后却意犹未尽。

孔春才:感觉到每次自己都是有进步,但是每次来讲的时候老师都会给你找出来新的问题,说明自己可能还需要再逐渐的提高吧,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年轻讲师在开课前,要先后经过四次两小时的大课检验和两次二十分钟的专家团队检验,历时两三个月时间,这是交大西迁以来一直沿承下来的传统。三尺讲台前,平日里和蔼可亲的专家教授变得很是苛刻,他们对授课内容和方式、语速重音强调、时间掌控甚至执教鞭的方法、使用激光笔的习惯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督导专家胡奈赛:教师要讲出味道来,一定要跟学生互动,一定要提出问题来。我们千万不要我是我你是你的“和平共处”,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沉闷。不是你懂了就能讲懂别人,我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我这个要紧的东西在哪里,我把问题都说清楚了,这个力气要花得很大。

1957年,胡奈赛(右二)与同学在中一楼前合影留念

交大西迁时,担任物理教研室助教的胡奈赛刚刚毕业,风华正茂,如今也已83岁高龄了。她退而不休,就像当初西迁老教授教她那样,毫无保留的将满腹学识传授给后来者。她希望年轻教师们,干上了教书育人的这一行,就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

陶文铨院士作学术报告现场

西安交大工程热物理学科“掌门人”陶文铨就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从2013年开始,因为选修这门课程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权衡之下,现年已79岁的陶文铨选择了全英文教学。

陶文铨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全英文要做到上课英文、板书英文、回答问题、整个讲解疑难问题全是英文,所以这些工作量无比的大,就是我们年轻人,我觉得都不敢挑战,但是陶老师仍然在他高龄的时候还是这样为了教育事业,这方面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毫不计较。

西安交大1300教室是陶文铨固定上课的地方,教室里有367个座位,但每次听课的学生都不够坐。陶文铨让他的几名研究生张罗着在教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放上马扎。于是,学生们坐在小马扎上听讲成了陶教授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次上课,陶文铨都会提前到达教室,口中念念有词,再熟悉一遍教程。每次课前,他都会重写讲稿或修改演示文稿,不断加入新的科研内容和体会。

陶文铨:我们现在专业里面追求的就是与时俱进,就应该把这几十年的发展融入到里面去,不断的改进,这是我们热流科学工程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我到现在所有课都上了几十年,我发现这个地方讲得不是很好,或者是这里还有小错别字,你要认真做的话,确实是每次都可以改进。

进入西安交大求学的人是幸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都能遇到一批认真对待学问、精心哺育学生的老师。学校很多院系也有这样的传统,每年新生开学,都会邀请老教授们给大家讲讲事业和理想,说说以前西迁的故事。

钟兆琳教授备课

陈大燮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

陈学俊教授备课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西迁时已年近花甲,在80岁高龄需要拄拐而行时,还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还想着学习维吾尔语,好为新疆发展服务。先生逝世后,子女遵嘱将他积攒的2万元工资赠予学校,设立了“钟兆琳奖学金”;我国著名热工专家、一级教授陈大燮和夫人一起入迁西安,辛苦工作了一辈子。临终前,他将3万元积蓄捐给学校,其夫人去世后,家人又将陈先生留给她的1万元生活费、医疗费无偿捐给了学校;我国著名能源动力学家陈学俊在迁校时将位于上海闹市区的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在西安度过了简朴安宁的一生。他的小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床单上补了好多补丁,床上摆了很多书和报纸。

陈学俊的学生、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程泽宁:他说这个屋叫三乐居,人生有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一定要让我们背过。他到了办公室开灯什么的,肯定不让我们动的,开空调,空调调到多少度,喝水什么都自己来,不会说你去帮我接杯水,他都会自己亲自去做。

正是这种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陶文铨的学生杨茉至今记得当年博士毕业后,老师特意把三千块钱塞到他手中的情景。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杨茉:那个时候三千块钱已经算很多了。陶老师说,你这回毕业了,以后自己独立了,那你一开始启动的时候要有一些经费才能启动起来。结果我就拿它作为一个科研启动费,就把科研做起来了。这就是陶老师的人品,这是雪中送炭啊。我的一生都在感谢老师,最好的一个老师。

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王晓锋已从西安交大毕业多年,求学时经常听老师讲起系里的王尚锦教授的一段往事,如今他也会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单位的同事听。

王晓锋: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压缩机)疑似发生喘振,这是离心压缩机的特点,喘振就是气体压力忽高忽低,喘的那种感觉,很危险的,很可能管路裂开。别人都往外跑,他往里冲。他往里冲要去开那阀门,阀门开大自然就没事了。这个当时很多老师给我们讲过,真的是热爱自己这行才能做到啊!

在西安交大,有一座地标建筑“彩虹桥”。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说,深夜走在桥上,总能看见教研室和实验室的灯还亮着。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看到相同的场景,夜幕深沉,灯火璀璨,一如多年前的样子。

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西迁时任电机系教师潘季:我们在岗的青年现在他们有的时候一个礼拜工作七天,一天工作11个小时,我站在我的楼房上面经常看望我们的校园,亮晶晶的,都在奋斗了。

西迁老教授贾斗南的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田文喜:我的研究生导师贾老师,他就经常跟我们说,他们那一代基本上处于一直在追赶、学习别人的时代,他说田文喜,你们这一代的任务就不再是学别人了,就要超越了,真的要在某些点上慢慢做一些超越的事情。我就感觉,留在交大,继续传承和发扬老教授的西迁精神。

“西迁故交桑榆落,却迎来满园桃李旭日升。”西迁62年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毕业生26万多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工作;培养出的34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埋头创业、默默奉献中,书写着自己的出彩人生。系列报道《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请继续收听第七篇:《我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

报道链接:http://toutiao.cnwest.com/sxtt/share/news/2018/09/15/content_603094.html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