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一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年轻师生踏上西行的列车,一路来到古城西安。一个甲子的时间长河里,西迁的交大人从壮志青年奋斗到了耄耋之年,培育出满园芬芳;在西北的土地上,他们构筑起科教高地,书写了共和国高等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铸就了光辉灿烂的西迁精神。近日,年过九旬的郑守淇、盛剑霓夫妇向记者讲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怀揣一张“合家欢”登上西行列车
郑守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27年出生在上海。上世纪50年代他参加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2017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
盛剑霓1929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气工程研究和教学,曾获“全国电气工程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当时,郑守淇、盛剑霓夫妇已先后在交通大学任教。“西迁安排下来时,他正在北京参加一个科研项目,所以是我一手操办了搬家事宜。”盛剑霓教授回忆。
1956年8月,第一趟“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即将发车。车站里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欢送即将奔赴大西北的交大师生们。“女儿郑镁当时才1岁。为了专心工作,我们决定将孩子留在上海。”盛剑霓教授说,安顿好一切,怀揣着与母亲、兄妹、孩子的一张合家欢照片,她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迁到西安后,记得推开房门的瞬间,看到行李已由后勤工作人员送了过来,就摆在屋子中间。心中一暖,知道这个陌生的地方会成为未来的家。”盛剑霓教授回忆。
虽然迁到了西安,但校园里还是熟悉的同事和学生,而且为照顾师生口味,食堂也准备了南方风味的食物,让师生们没有后顾之忧,人心安定。盛剑霓很快就喜欢上了在大西北的生活。两年后,郑守淇结束在北京的研究,来到西安新校园,孩子也接了过来,一家人得以团聚。
初来西安,对在上海生活惯了的交大师生来说,其实是个挑战。但郑守淇和盛剑霓坚持下来了。60多年过去,他们见证了西安的经济社会大发展,说话从上海口音变成了西安口音。他们与西迁师生一起,为祖国西部贡献了一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创建中国高校最早计算机专业
郑守淇、盛剑霓夫妇深信,大国重器是立国之基,这值得付出一生来研究。
郑守淇1949年毕业于交大电机工程系,因成绩突出,直接免试攻读本校电讯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著名电讯技术专家陈湖先生,是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郑守淇被分配到同济大学任教,院系调整中又调回母校。为发展我国科学与国防事业,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集中力量攻坚研究计算机。交大派郑守淇前往北京,参加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织的计算机开发研究工作。
1958年,郑守淇回校,西安交大正式成立计算机技术专业。在专业创办之初,郑守淇教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要给学生开课,一方面要参加计算机方面专业教材的编写。
1978年,郑守淇的研究开花结果了。教研室完成的光笔图形显示器科研项目因创新性和填补国内相关空白的重要性,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个科研成果凝聚了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是西安交大在该领域获得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专注科研影响着更多年轻人
记者了解到,盛剑霓195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交大任教。交大迁到西安后,盛剑霓先在电工基础教研室工作,后被分配到电磁场小组,从事电磁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她和教研室同事一起,率先在国内编著《电磁场数值计算》一书,由此奠定了西安交大在这一学科的地位。
在郑守淇和盛剑霓的影响下,女儿郑镁也成长为西安交大机械学院教授。郑镁与母亲的研究领域不同,一个是工程制图,一个是电磁场。但电磁场分析问题通过图形表达更容易理解,所以母女二人多有合作。母亲对郑镁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半点差错。经常因为一个数据问题,让她反复修改,直到结果完全正确。
志同而道合,郑守淇、盛剑霓夫妇正是如此。他们专注于科研,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影响着后代,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更多的年轻人在祖国西部为建设科技高地贡献力量。
血液里流淌着西迁精神
2017年,郑守淇荣获“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以表彰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从教六十余载,郑守淇培养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人才。
盛剑霓退休后被返聘讲授电磁课程,80岁才离开教学岗位。她经常与博士生一起讨论问题。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他们发现了电磁场数值计算里的缺陷,编著出《电磁场与波分析中半解析法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介绍半解析法的理论基础、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这项研究成果成为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电磁场与波分析中半解析法的理论研究”。
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盛剑霓坚持通过答疑、改习题本、做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让学生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在70岁时,她还加入学校教学督导组,经常去听青年教师授课,帮助他们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很重要”。
这些坚持,是融入血液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回忆往昔,郑守淇、盛剑霓夫妇最为自豪的是,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以青春热血参与和书写了交大西迁这段难忘的历史。
风风雨雨,携手同行。60多年来,郑守淇、盛剑霓夫妇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们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典范,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原文刊发于2019年3月3日《西安晚报》06版
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wb/html/2019-03/03/content_371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