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青春力行】追忆西迁年华 传承时代精神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8-08-27 22:06   点击:

六十二年前,数千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高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离开上海,踏上漫漫西迁征途。他们以无悔的青春、饱满的热血和花样的年华谱写了建设祖国大西北的壮丽诗篇。六十余年里,他们饱受离别之苦,相思之恨,虽眷念故土,思念家人,仍坚守西部,艰苦奋斗。落叶归根,游子回乡。部分西迁教师直至退休之际,方回到上海,但他们依然关心着交大发展的点点滴滴。

为更加全面详实地记述交大西迁故事,在结束西安地区西迁教授的采访后,春秋社、解说团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上海,对现居上海的西迁老教授作采访。老教授们谈起往事,娓娓道来,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意气风发的岁月,回到了那个“响应党的号召,建设大西北”的年代。

张言羊:艰苦奋斗不言弃

张言羊老师,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后留校任机械零件教研室助教。1957年,张言羊老师刚刚结婚,在接到西迁指示后,毅然离别新婚妻子,踏上了西迁之路。1963年,在组织的帮助下,老师的爱人调来西安工作。她回忆到,刚来西安时,交大周围还是郊区,从单位回一村的路上,能看到眼泛绿光的狼,多年过去仍然令人心惊胆战。

虽然条件艰苦,但张言羊老师没有丝毫怨言,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日语、俄语的培训班,研读外国学术著作。在退休之后,他被交大返聘,继续贡献光和热,终因身体原因回到上海。但是这对伉俪对西安和西安人民仍然饱含真挚的热爱和怀念。

8月15日于上海采访张言羊老师

何家文:奉献青春为家国

何家文老师,195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经国家分配来到交大,历任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副所长。回忆西迁,何家文老师说,到了西安,没觉得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交大一批年轻骨干和学术新人是西迁的中流砥柱,在西北这片土地上,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奉献自己的青春,为交大发展和西部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到西安,老师们都住在教工宿舍,楼上楼下,楼里楼外,交流着各自领域的研究突破,由此展开学科间的合作。这种集居的环境给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带来了优越条件和有利机会。老师还提到,西安踏实刻苦的氛围也比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上海更利于学习和工作。

在当上实验室主任以后,何家文老师还保持一周九十到一百小时的学习时间,老师表示,我不想留下什么印记,只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

8月15日于上海采访何家文老师

邱豪:全心全意教好学

1956年,邱豪老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服从国家分配到交大任教,这也契合了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衷。8月份,未在上海任教一天,邱老师就踏上了西迁专列,成为了交大第一批西迁师生中的一员。

来到西安后,邱豪老师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共同参加集体活动。邱豪老师授课认真负责,为人平易和蔼,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后来,学校新建高分子系和二甲醚厂,邱老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重任。凭着扎实深厚的分析化学基础和不懈钻研、认真负责的精神,邱豪老师圆满完成了任务。

8月16日于上海采访邱豪老师

朱继梅:矢志不渝心向党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朱继梅老师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1955年,朱继梅老师于交大机械系毕业并被分配留校,同年入党。1957年,朱继梅老师所在机械零件教研室要西迁。在家里,朱继梅老师排行老大,五个弟弟妹妹们都在外地上学,家中老父老母已年过六旬,没有人照顾,条件十分困难,而作为机械零件教研室唯一一个党员,他认为,将交大西迁是党中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得出的结论,他坚决拥护,于是毅然踏上西迁征程。

1959年,朱继梅老师任应用力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与主要带头人、策划人朱城共同领导建设应用力学新专业。刚开完会的第二天,朱城突然离世,应用力学的建设面临很大难题。朱继梅老师顶着巨大压力,到北京向钱学森请教,向苏联专家取经,一步步摸索,准备专业教材,制定培养计划,终于使应用力学专业步入正轨,还建设了国内第一家力学实验室。

8月17日于上海采访朱继梅老师

朱渊澄:文学理学齐开花

提起交大,朱渊澄老师最先想到的就是交大对学生的要求:“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正是这个传统,一直指导着朱渊澄老师日后的工作。交大西迁,在西北地区继续传承和弘扬交大优秀的教学传统。

1956年西迁时,老师还是一名大二学生。专业虽为理工科,却非常热爱文学艺术。他是西迁后第一任合唱团团长,带领合唱团唱过《游击队之歌》和《火柴》等。

朱渊澄老师说,在交大的发展历程中,个人的作用是十分渺小的,但也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的个体,聚沙成塔,齐心协力,将建设交大得万古长青。

8月17日于上海采访朱渊澄老师

谢友柏:传承好交大优秀传统

谢友柏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初见谢友柏院士,便觉一种浓厚的学者气息。在采访过程中,谢友柏院士一直强调交大的教学传统——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是交大人才辈出、成果显著的重要原因。

谢友柏老师曾因体弱多病,没有上过小学,中学也少上了许多年,但他凭着刻苦好学的精神自学大量的知识。在中年时期,谢友柏院士患上青光眼,导致一眼失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相反,这更激励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攻坚克难。1957年,以国家的需要和利益为重,忍受个人损失,谢友柏老师随校西迁。虽在西安几十年,却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身教重于言传,谢友柏老师以身作则,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他强调,教学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在如今浮躁的社会氛围里,交大的教学传统不能丢。

8月18日于上海采访谢友柏老师

上海之行采访结束,接下来同学们会将录音整理成文字,为《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一书的编撰出版做好准备,更加生动地诠释好西迁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迁背后的故事。

西迁精神在历史的沉淀下历久弥新,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今日,以西迁精神为引领,西安交大正向实现将交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目标大步迈进。传承和发扬好西迁精神,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是每一个交大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令人无比自豪的光荣使命。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