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西迁致敬,向西迁老同志致敬,不忘初心,永远奋斗。学工部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扬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撰写致敬文章,讲好西迁故事,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扬人。
承西迁之魂,谱时代之章
文治书院 董可欣
大树西迁的故事,伴随着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滔滔江水中的一粒奇石,随着时间之水的冲刷越发显出美丽的纹路;又如遥遥河汉中的一颗星子,在西北方向闪烁着温柔的光芒,这一闪,就是六十余年。
1955年春天,一通来自高教部的电话打给了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揭开了大树西迁的序幕。“交通大学到西安,将担负起在上海不能担负的任务”“中央是把重大任务交给交大”——这一声声嘱托,是交付给交通大学沉甸甸的责任,也是闪烁着荣光的责任。在国家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西安进入空前绝后的大建设时期,交通大学接下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开始了迁校的征程。
迁校不易。数千名师生和员工、大批教学仪器设备,组成了一支浩浩汤汤向西北行进的队伍。如果我们闭上眼睛,让思绪穿越回六十二前的上海徐家汇火车站,看到交大师生和家属们背着行囊,手里攥着粉红色的乘车证:“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他们情绪高涨,哼唱着快乐的歌谣,脸上是向往和期盼。我们就能隔着历史触碰到,何为西迁精神。
当我四年后第二次踏进西迁纪念馆,内心百感交集。在馆内的一条走廊里,高挂着几张相片,老旧的画质记录着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左手边是六十年前的西安,正中是屹立的钟楼,向四方延伸出街道,街道边是矮小破旧的楼,空气里扬着尘土;右边是同时期的上海,外滩干净而宽阔,高大的建筑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交通大学的前辈们正是完成了这样两个地方的交换,他们放弃上海的优渥舒适,来到相对落后、亟待建设的大西北,如此之“热血”,即便是在当今也依旧令人动容。
退休教授胡奈赛说:“就是要建设国家,到哪里去,那是个最小的问题。”
陈学俊院士说:“至今仍有人说起此事,认为我们太吃亏了,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牯岭路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当时我们想,既然要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了。”
史维祥教授说:“尽管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大家都精神振奋,以苦为乐,决心为建设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为早日恢复交大的教学科研,为建设大西北贡献一份力量。”
……
读懂了这些,才能深刻体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十六个字的意义。老一辈交大人为我们谱写了如此壮丽的时代之歌,以西迁精神之魂鼓舞无数后辈继续砥砺前行,作为这“后辈”中的一员,我时常感到荣光和向往——这些情绪与六十年前的那些交织在一起,在我心中弹出了新的曲调。
每一个交大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大树努力伸出她的枝丫,向着西北继续生长,在六十年后,树荫终于泽被了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继续开枝散叶……
今日吾辈建设交大之豪情不减当年,西迁之魂终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在我们的行动中谱写出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