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致西迁 首页 > 西迁专栏 > 辅导员致西迁 > 正文
俞璐:弘扬西迁精神,助力交大腾飞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8-05-23 16:25   点击:

【编者按】向西迁致敬,向西迁老同志致敬,不忘初心,永远奋斗。学工部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扬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撰写致敬文章,讲好西迁故事,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扬人。

弘扬西迁精神,助力交大腾飞

文治书院 俞璐

自1956年8月12日交通大学西迁的第一趟列车到达西安至今,这所百年名校已经在西安这座古城矗立了60多年。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遵从发展需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西北的重任,从当时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的上海来到发展落后的西北城市西安,条件的艰苦自是不必多说,重重困难也是可以想象,但老一辈交大人用他们爱国爱校的情怀、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地域的差异、物质的匮乏,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他们的奋斗历程,给新一代交大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西迁精神。

胸怀大局勇担当,艰苦创业历艰辛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林先生在夫人需卧床养病的情况下,孤身一人来到西安;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领域的奠基者沈尚贤教授,不仅带头报名来西安,还动员妹妹一家放弃了上海待遇优厚的工作,来到大西北,缓解当时匮乏的教师资源;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殷大钧教授常年患有肠胃病,其母亲也已经88岁高龄,正需要人照顾,但他仍坚持第一批随校迁至西安……在整个西迁过程中,无数的交大人注销了上海户口,处理了上海房产,举家迁往西安,义无反顾投身国家的西部建设。在《向西,向远方》纪录片的采访中,老教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祖国需要,哪里都能去,能为建设国家出一份力,是当时所有年轻人至高的理想。

那时的西安和上海相比各方面都很落后,一年之内要在一片麦田中建起一所如此大规模的学府,压力之大、时间之紧迫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工期按时完工,交大人加班加点地工作;为了完成精密实验器材搬迁,几百斤的设备,交大人肩挑手抬扛入新教室;为了解决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离开讲台多年的教授们重新拿起教鞭。

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艰苦,但每一个交大人身上却燃烧着为建设祖国不懈奋斗的激情,这份激情支撑着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克服一切困难,用超乎想象的速度,在这片黄土高坡上建起一所举世瞩目的高校。

无私奉献育英才,弘扬传统再出发

多少老交大人,从上海一走就是一辈子,曾经的热血青年,今天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校园里西迁时种下的法国梧桐,经历60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树木见证了西迁历程,见证了西迁精神的诞生和传承。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西部,到积极探索建立西部科技创新港,西迁精神也在继承和弘扬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散发出新的活力。今天的交大人已经从当初的创业者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将继续为中华的复兴、为祖国的发展、为西部的建设潜心研究、革新技术、培育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二次向西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模式新的尝试,是学校蓬勃发展的新起点。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太舒服了不能锻炼培养青年,应该去锻炼,经得起风霜。西北是苦,不仅有风,而且有大风,引导青年克服困难,应该是求之不得的。” 小我的幸福总是微弱和短暂的,安逸的生活只能让人失去斗志,只有忙碌的满足、有意义的成就,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军,每一个交大人都应该发扬新时代的西迁精神,不做学校发展的旁观者。作为年轻的交大人,我们更应该主动跳出舒适的生活圈,珍惜工作岗位,不惧困难和挑战,与自己较量,同时间赛跑,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不懈的奋斗踏上新的征程。

让我们不忘西迁初心,牢记交大使命,秉承西迁精神,昂首迈步前进,一路向西,在更广阔的舞台,遇见一个更美好更精彩的西安交通大学。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