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新传人 首页 > 西迁专栏 > 西迁新传人 > 正文
【西安日报】西安交大西迁新传人:爱国奋斗 建功立业
来源:西安日报   日期: 2018-11-05 09:42   点击:

 

韩鹏杰团队:为往圣继绝学之路“永不停歇”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韩鹏杰正在国际网络公开课Coursera平台给全球听众讲述“品读道家智慧”中“道德经”单元。

“清风徐来”“文脉风雅”“说易小文”“老寒说”韩鹏杰教授常常在自己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寒山”中推送文章,更新这些意蕴深厚的文化专栏。

慕课平台、微信公众号推送、喜马拉雅FM、网易公开课App……对经常活跃于互联网各大平台的韩鹏杰来说,孜孜不倦地弘扬传统文化,讲述精彩绝伦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是他作为一名师者传道授业的光荣使命。而在他的身后,汇聚着一个强大的团队。

筚路蓝缕 二十余年初心不变

近些年,国学热潮逐渐兴起,但人们不会想到,早在二十多年前,一批具有远见卓识、战略性眼光的学者就已在西安交大组建队伍、搭建平台、开拓课程,不遗余力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韩鹏杰教授便是其中的核心学者。

韩鹏杰是团队的创立者之一。1997年,学校的人文体系刚刚建立。“绝对不能丢失文化的根,要为青年学子讲授好一门中华传统文化课!”这句话,便是韩鹏杰初心的开始。“课比天大!”就这样,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始精心研磨、打造一套完备的,集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等多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

凭借二十年如一日地用心钻研,现如今,团队已经形成以传统文化课程为核心的,覆盖多重学科,内涵丰富、形式多元、意义深远、广受欢迎的人文“课程群”,即中国传统文化、品读道家智慧、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论语的智慧、品读经典:《诗》《老》《庄》选粹、中国文化与文学精粹、唐诗画长安等。在“2017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中,前4门课程均已入选。

以文化人 精心打造“名师名课名教材”

2018年3月,人文学院正式成立以韩鹏杰为负责人的“人文艺术通识教育”名师工作室。谈及韩鹏杰团队,主管学院教学的副院长张顺表示,韩老师团队把重心近乎都放在了教学上,学院将致力于将其团队课程打造为“国家级教学成果通识课堂”的精品之作。

名师该如何塑造?作为省级教学名师的韩鹏杰在名师工作室成立大会上便指明了方向:第一,“出经验,立标杆”,借助平台传承师德师风,树立名师标杆,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第二,建立名师个性档案,“一对一”重点提升学院教师授课水平;第三,重点培养后备名师,结合学院“名师、名课、名教材”专项活动,帮助学院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快速成长。

名课打磨方面,团队成员下足了功夫,用尽了心血。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基础之上,形成以传统文化精神为主线的三大版块:作为主导思想的儒道释文化;文学、艺术文化以及科学、史学文化板块。各门课程结构清晰,自成体系,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景观和无穷魅力,还将知识性、故事性、价值取向融于一体。

精雕细琢打磨的精品课程必然能够收获受众的高度认可。以团队出品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为例,到目前为止,先后获“2017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等荣誉,在各大MOOC平台上总观看人数累计达近30万人次。

收获热烈社会反响的同时,团队同样为整个社会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点滴力量。多年来,韩鹏杰教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教育专家学者”的身份,先后给发改委、科技厅、团省委、团市委、煤炭集团等机关单位授课。校园中,课堂外,也总能看到团队老师往来授课、服务社会的场景。

紧跟名师、名课快速发展步伐,团队教材编纂也取得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团队成员相继编写了诸如:《中西哲学文献解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等一系列课程配套辅助教材。其中,课程的配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在不断完善中已陆续出版四版,累积发行45000余册。

薪火相传 栉风沐雨中结伴同行

除了校园,他们还积极活跃于海内外的各大视频公开课的平台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韩鹏杰手持扇柄,不紧不慢,将道家的“智慧”娓娓道来;“汉字到底该如何布局?字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书法大家钟明善阐述中华汉字书法之魅力;谈儒家、析道法、论禅宗、品红楼,散发古典气质的刘彦彦老师,融通古今,为学生讲述“中国文化与文学精粹”;而由邓妙子等哲学系年轻老师为主讲阵容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OOC课程在Coursera一经上线后,就有来自六大洲、135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万受众选课,课程还被评为“最受全球中文学习者欢迎的八门课之一”……

这支由韩鹏杰牵头、带队,魅力十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底、深厚的教学底蕴、独具的教学风格,先后在各类授课竞赛中斩获佳绩,将多个“特等奖”“一等奖”收入囊中。不仅如此,团队还有着薪火相传、传帮带相扶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老教师无微不至、提携后辈、爱才识才的融洽氛围,这些共同铸就团队20年来越走越远、愈走愈好的精神保障。

当前负责主持“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核心课程的李娟就是在团队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下,团队中许多青年教师,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再次站在新的起点,携同他们的“战友”继续为重铸国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懈努力奋斗着。

 

沈超团队:网络空间里的“安全守护者”

他是数据驱动网络空间的隐形“守护者”,为民众、为企业、为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他也是技术超神的网络“侦探”,查漏补缺、寻找漏洞,根源上杜绝病毒、黑客入侵的可能性。2014年毕业留校至今的短短四年内,他已成长为国际多个重要期刊副主编和审稿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他,就是西安交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沈超。

谁在窥探你的隐私和财富?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感知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移动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存储和访问越来越多的重要数据和隐私信息,例如个人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身份安全失效引发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泄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各类社会问题:交易账号盗用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敏感信息泄漏及滥用引起了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极大关注。

沈超举例指出,通过对移动设备上约几千万的密码样本做密码分析显示,超过60%的密码的形式都是类似12345或者ABCDE这样简单的形式;此外,很多安卓手机用户设置的密码手势也非常简单,仅仅画一个“Z”或者“L”。

“如果你设置的密码非常简单,手机的身份认证就形同虚设,存储其中的敏感和隐私信息就可能遭到窃取。”沈超进一步强调,假使政府或公司内部员工的密码泄漏,很有可能出现隐私侵害、身份盗用等情况,那将会给国家、各级政府及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灾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移动终端的身份安全问题引人深思,安全有效的“身份验证手段”也成为保证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关键问题。

沈超及其所在团队长久以来深耕的领域正是“移动终端交互行为分析的身份主动认证与安全应用研究”,他们以用户发出的“行为”做身份载体,通过分析用户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行为特征,对操作的身份进行持续的认证与监控,改善用户的身份安全。

目前为止,沈超所在的课题组除在“智能终端人机交互行为分析与应用”方向,还在“数据驱动的网络行为与内容安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人工智能推理安全”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国家大型企业和国防单位进行应用。

交大十五年,这是属于我的黄金时代

自2003年8月本科入学起,到现在,沈超已经在西安交通大学度过整整十五年(包括两年半联合培养)。从学生到老师,从毫无头绪的科研小白到热情自信的教学科研工作者……这是属于沈超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他的黄金时代。

本科在交大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学习的沈超没有想到,大三偶然的一次暑期见习竟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

那时的沈超有幸加入管晓宏院士牵头组建的“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短暂的见习让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科学研究,接触到他极为感兴趣的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领域。也是那时,科研的种子埋进沈超的内心深处,开始生根、发芽。

大四上学期,沈超顺利获得了保研资格。这一回,他以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身份加入到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中,接触到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希望能够在这些领域做出好的研究工作。

事实上,沈超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实现理想的。

硕博六年半,工作四年,一路走来,沈超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一腔热血的情,把时间掰开用,将精力全使尽。因为,他感谢母校给予自己学习提升的宝贵机会,感谢恩师对自己谆谆教诲与循循善诱。

2011年2月份,经管晓宏院士和所在团队推荐,沈超获得前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第一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为期两年半的联合培养学习。那里的两年半过得忙碌而充实,每天都在紧张的上课、研究与组会中循环往复。研究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候,沈超索性没日没夜地战斗,实在太困就直接睡在实验室,当然收获也是满满的。

2013年8月回国,2014年3月博士毕业答辩,同年4月,沈超作为新讲师留校任教。“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留校任教,我希望用自己的一生为母校做贡献。”沈超动情说道。

2016年3月,不到两年时间,沈超从讲师晋升副教授;2018年,他又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并于10月份受聘西安交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在旁人眼中,沈超顺风顺水的履历令人羡慕,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条看似顺利的路途,挥洒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

重要当口精神引领

2014年8月,王树国校长在新进青年教师讲座会上的一席讲话,带给沈超极大的鼓舞,他现在仍清楚地记得王校长当时的勉励,“学校要给大家提供最好的平台与环境,希望你们在西安的这片热土上,尽情挥洒汗水,将教学科研、教书育人做到极致。”“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你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的辛勤努力……”这些话语激发了他的无限热忱,不怕辛苦不惧劳累,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2016年,沈超刚晋升为副教授,正好赶上学校百廿校庆,他便义无反顾当起了校庆志愿者,高龄却精神矍铄的陶文铨院士的一次报告再次让他深受震颤。2015年沈超在编著“电信学院发展简史”时采访了许多西迁老前辈,他亲自聆听前辈们讲述交大、学院的发展历史……前辈的教导让他深知西迁精神的宝贵,深知建设西安交大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艰苦与不易,更让他明白自己作为西迁新传人身上应肩负的重担与使命。

2017年张迈曾书记的暑期工作讲话,“齐心协力将西安交大建设得更加美好”,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给交大西迁老教授的回信,“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每一句充满力量的话语都铭记在沈超心中。他说,“我很幸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引导者给我带来巨大的鼓励与支持,这大概就是交大内在的一种精神力量吧。”

扎根交大,为学院和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管晓宏教授的指引下,沈超及其所在团队从2007年就开展了数据驱动的网络行为与内容安全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仍然深扎相关的研究领域,不断钻研、精进。此外,学校在近期也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新学院将进一步瞄准网络空间安全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以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安全、数学、通信以及人工智等跨专业学科交叉为特色,以期为我国的网络安全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沈超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数据驱动的网络行为与内容安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以及人工智能推理安全这几个方面展开,“一切才刚刚起步,未来,更多艰难的挑战还在等着我们,”沈超微笑道。

原载于2018年11月5日西安日报6版半版

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11/05/node_28.ht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