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新传人 首页 > 西迁专栏 > 西迁新传人 > 正文
丁书江:活跃在材料化学领域的高分子调配师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9-01-04 10:06   点击:

高被引科学家是评价学者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最近,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在原有的21个常设学科领域之外,新设立了“交叉学科”领域,以期更好地突显跨学科研究者的学术贡献。西安交大理学院丁书江教授入选交叉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学术影响力在量化指标下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但说起入选,丁书江云淡风轻,“这仅仅只是一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我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开拓,为国家社会多做些实事!”

“西安交大是我梦想开始的起点”

1997年9月,丁书江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七年后,拿到高分子材料硕士学位的他又前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分别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厚积薄发,扎实的学习经历,为丁书江日后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沉淀了丰厚的内涵。他的研究从化学向材料延伸,从一个小眼不断往深处钻研。

学成归来后,丁书江毫不犹豫回到了母校西安交大。“选择回来是因为我看到母校未来理学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历史机遇,学校更为我们提供了自由度灵活、交叉度宽广的平台,重要的是,西安交大是我梦想开始的起点。”丁书江说。

2011年6月正式入职,2014年12月破格提升教授,三年半的时间,丁书江以副教授身份入选“腾飞学者”人才计划,在电功能聚合物以及纳米能源材料的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其中在化学类著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的论文目前已经他引245次、曾入选ESI热点论文(全球占比千分之一)。丁书江说,“我只是刚好赶上电化学研究最为火热的时候,需要感谢的人有太多太多。”

Hot Paper”是怎样炼成的

提起自己的研究领域,丁书江满脸洋溢着幸福。他把自己的研究内容讲述得具体又生动,把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阐发得全面而深刻。

“那篇曾入选ESI热点论文,其实就是尝试把电极材料从正常体积变小,做成空心的碗状结构,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小了,但性能却没有减弱。”丁书江用三种食物比喻自己研究的“电池储能”,他指出,研究实现的是将电池从“元宵”到“窝窝头”再到“饼”优化的过程,论文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与引用率。

形象的比喻可以具象地感知丁书江的研究,但在简单叙述的背后,成果来得并不轻松。那是靠着多年来一位研究者的探索与实践,一个团队的精诚与合作,几大学科的交叉与汇聚,无数个实验的反复与尝试汇聚而来的奋斗伟力。

实验室里,各种装着化学原料的瓶瓶罐罐,摆着初级材料原件的条条块块,能够看到放大几十万倍样品的电镜仪器,甚至包括充满气体有些“可怕”的神秘手套箱……这是丁书江日常科研的工作环境;合成-离心分离-提纯-表征-性能评估,这是丁书江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就在这些微小却又多彩的化学世界中,他与团队成员立于应用化学最基础的前沿领域,为实现更加安全、稳定、优异的电化学储能、转化而攻坚克难,矢志奋斗。

“我们的研究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尽管是基础学科研究,但也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许多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并且为人们追求更加优质美好的生活注入来自基础学科的力量。”丁书江表示,未来团队还将研究的触角延伸至氢气的制备、存储和利用、温室气体转化、电化学固氮、电驱动(人工肌肉)以及传感器(人工皮肤)等领域,而他最期待的就是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驰骋科学世界,因为“那是西迁新传人再次吹响西迁号角、破浪前行的全新起点,充满无限可能”。

回到如何做好研究、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力的问题,丁书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第一,要尝试多走出去,与世界对话、与高手过招,在更加宽广的交叉领域抓住发展契机,抓住一个主方向,再不断向多个领域拓展;第二,坚持坚持再坚持,即使在前行过程中遇到瓶颈,也不要轻言放弃,努力在困难中寻得机遇,在问题中找到需求,在浮躁的社会中坐得住冷板凳。

因材而施教 育人有良方

“教书育人,为社会不断培育英才,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再幸福不过的事了。”丁书江团队由2位讲师、1位副教授、20余位学生组成,紧密的组织架构,连接起更为亲近、融洽的团队氛围。“自由度”和“导向棒”是丁书江带领团队的秘诀,通俗来说,就是因“材”而施“教”。丁书江谈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而在培养学生时一定要在已有教学基础之上,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着力打造个性化的、适配性更高、更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

思维活跃、想法新奇,那就设定自由度,引导放开手去做;动手能力强,思考力欠缺,那就指好导向棒,鼓励大胆去尝试;倾向于职场,擅长于实践,那就积极搭建校企联合项目,打造学子实战的广阔平台……只要利于学子成长成才,丁书江都愿意花时间、下功夫,支撑起学子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带队方式,是与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一脉相传。“从学生时代到入职七年,我深刻感受到西迁精神以及西迁前辈们对我的影响,无论是我的老师还是领导、同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情怀,看到如何在艰难的困境中创造条件、赢得挑战的坚韧力量,这些都是鼓舞着我不断向前的精神支柱,而我现在更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丁书江笃定道。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