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做客市委中心组学习报告会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8-01-31 14:36   点击:

1月30日下午,市委中心组学习报告会上来了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他们年龄都在80岁以上。这次,他们走上讲台,代表着一个群体——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为大家作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专题报告。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委托,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吴键会见六位教授并主持报告会。

吴键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学习好、弘扬好、践行好“西迁精神”。要充分认识学习弘扬“西迁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弘扬“西迁精神”的各项活动,自觉用“西迁精神”激励铁军、凝聚力量、加油鼓劲,为大西安的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要把践行弘扬“西迁精神”落实在加快大西安追赶超越的奋斗之中,以新时代西安铁军的出色作为,弘扬光大“西迁精神”,续写“西迁精神”新篇章。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军武在发言时谈到,永康书记写信给学校,表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交大“双一流”建设,这让交大人倍感温暖和振奋。从迁校以来,西安市对交大的关怀和帮助,交大人永远不会忘记。西安交大将继续加深与西安市的深入合作,将西安市的发展战略、思路、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有效对接。西安交大将继续发挥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努力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建设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激励更多交大学子在大西安这片热土上持续奋斗、贡献力量,西安交大将和大西安共成长、共繁荣。

1956年,满怀“向科学进军”的豪情壮志,4400多名交通大学师生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列车,在西安开启了一段建校、兴校的历史传奇和支援大西北建设、奉献报国的传奇故事。

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仅是西安交大的宝贵财富,也已经成为西安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教授们用亲身经历讲述的交大西迁的历程,听他们解读“西迁精神”的深刻内涵。

潘季:我们无悔,我们是幸福的,还要继续奋斗

交通大学是有爱国传统的,1896年于民族危难时刻建校,是一所为救国而办的大学,交通大学在当时被称为上海的民族堡垒,在救国的斗争中做了贡献;1956年,交通大学又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迁校时,我们还是小青年,今天我们已到耄耋之年。我们在国家站起来、富起来的战斗过程当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无悔,我们是幸福的。

写这封信,除了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外,更是想给总书记说说心里话,呼吁知识分子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和创业。

很多关于“西迁精神”的新闻报道,都有张很显眼的车票,上面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口号,我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唱着《歌唱祖国》,兴高采烈地过来了。场景就像当时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再见了上海,再见了妈妈,不要悲伤,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

当时,陕西省、西安市都热情地欢迎我们,在选址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交大师生也发扬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到一年时间就建起了校舍。1956年秋季开学时,师生就走进了新的教室上课,没有耽误一天的功课。

经过60多年的奋斗,西安交大培养出的25万毕业生,其中40%都留在西部。现在西安交大正在创建“双一流”,我们这些老教授也在为此奋斗,发挥余热,发扬传统,踏实做事,正如永康书记说的,要让西安交大成为西安市的一张“金名片”。

(潘季,1934年4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51年6月参加工作,交大电机专业毕业,1953年1月入党,迁校时为电机系教师。)

胡奈赛:真正的西迁主力是我的老师们,交大人要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继续奋斗

60多年前西迁时,我还不到23岁,是个年轻小姑娘,其实,在我心里,真正的西迁主力是我的老师们,是他们那些老同志。

比如,我的老师周惠久先生,他的一生都紧紧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周惠久先生1931年大学毕业,当年9月1日到沈阳的东北大学任教,不到20天,“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为了不在日伪统治下做亡国奴,他毅然南下,到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美留学深造,1938年回国后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为了更直接地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1941年周惠久先生又转到陆军机械化学校战车机械工程研究所工作,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惠久先生先后到重庆、上海任教,一直在研制国内稀缺而急需的机器设备,搞科研、筹建新专业。1958年,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周惠久先生全家迁到西安。

他一生辗转多地,每一处都是在爱国、报国,这才是真正的“哪里需要去哪里”,他这种精神是最值得传承和弘扬的。

我们都是周惠久先生的学生,很敬佩他,不论是上课、科研,还是人生的道理,耳濡目染,我们跟他学到了很多。我们一定会继承老师们未完成的事业,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继续奋斗。

(胡奈赛,1934年4月生,195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随校迁至西安,留校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材料学院退休教授。)

卢烈英:“西迁”还在路上,还要向西,向远方

“西迁精神”的内涵,用16个字来表达,就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胸怀大局”是“西迁精神”的灵魂,1956年交大校园里流行着三句感人至深的话,“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党中央决策,这就是大局。老校长彭康一再跟我们讲,“交大人不要把眼界、心胸局限在小圈子里,要装着国家甚至世界。”

“无私奉献”,是“西迁精神”的核心内容。奉献是自觉的、不计回报的,你看重什么,舍弃什么,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显示你境界的高度。西迁是小我和大我的博弈,当时很多教员在上海都有家,西迁就意味着要舍弃这个家,有的教员毅然把上海繁华地段的房子上交了,说“既然要扎根西部,就不要受房子牵绊”。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而且引领着整个西迁工作,这是真正的奉献。

交大西迁,真正做到了全校一盘棋,没有推诿和扯皮。搬家是一件非常细致、繁琐、辛苦的事情,当时交大运到西安的物资总共有700个车厢,要把这些物资全都安全运到指定地点。后勤的职工为了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登记、打包、装箱都安排得好好的,连筷子都不会少一根,到西安的家了,还帮助教师把所有东西都摆好。教师安心、放心、省心、舒心,后勤职工就高兴了,这种团队精神真的是交大一个宝贵的资源。

前两句是迁校写实,后两句“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则是使命的要求,我们交大人始终铭记在心,饮水思源,爱国爱校。我们的“西迁”还在路上,还要向西,向远方,要真正在西部扎根,一定要让这棵大树在黄土高原上枝繁叶茂,发挥更大的作用。

(卢烈英,1932年10月出生,上海人,1953年8月参加工作,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1953年5月入党,1955年7月毕业分配交大马列教研室任教,迁校时为马列教研室教师。)

朱继洲:西安交大这颗璀璨的明珠一定会在西北绽放光芒

我1958年跟随学校最后一批队伍迁到西安,到今年,我整整在西安工作了60年。

从上海迁来西安,要扎根西部,需要人们舍弃太多熟悉的东西,要改变每一个人已经形成多年的生活习惯。我们一些老先生要拖家带口,年轻人要辞别高堂父母、至亲好友,到陌生的、艰苦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到那里成家立业。当时西安条件很艰苦,有时候,食堂面粉没有了,我们年轻教师就去面粉厂把面粉背回来。夏收时节我们到临潼割麦子,晚上睡到席子上,到处都是跳蚤,一夜下来,身上都是红块块。这些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交大西迁过来,没有因为迁校推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耽误一门课,当时在我们心中,是“课比天大,教学优先”,大家不觉得生活苦,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校迁好,把交大的牌子永远传承好,要在西部为国家培养一等的人才。

回顾在学校工作生活60年的经历,看到学校蒸蒸日上的建设规划,我十分振奋,真正理解和懂得,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我相信交大人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回馈省市对交大人62年来的厚爱和培育,在大西安的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西安交大这颗璀璨的明珠一定会在西北绽放光芒。

(朱继洲,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2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1956年7月毕业后,分配在机械制造工艺教研室工作;1958年9月,随学校最后一批人员从上海内迁至西安。)

林宗虎:学校培养了我,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西迁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无怨无悔,我就是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建功立业的。

我从小的理想是做科学家,那是一个救国的时代,百废待兴的国家,我立志要科技救国,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我1951年考入交通大学蒸汽动力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继续在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学校培养了我,我从事锅炉和热能工程事业教学研究近60年,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以及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这些都是在“西迁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的结果。我今年85岁,24年求学在上海,61年居住在西安,西安是我建功立业的地方,我虽然年岁已高,但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宗虎,浙江吴兴人,1933年5月13生。1957年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教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刘文凤:手握“西迁精神”传家宝,用奋斗谱写一个大大的“爱”字

这是我在西安这座城市生活的第18年,和我在家乡天津的时间一样长了。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我毅然决然地填报了西安交大。西安交大为我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沃土,如今学校里有很多老教授还工作在第一线,身体力行地在给我们青年人注入一股劲。

我在博士期间研究的课题是无铅压电材料,当时的一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得。有次深夜,我测出一个非常好的性能,非常激动,就去找我的导师,还有师兄,大家很兴奋地在一起讨论,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其实这也正是演绎着交大人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

我们手握着“西迁精神”的传家宝,要传承和弘扬好。我一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我们的交大情怀,我们要用奋斗谱写一个大大的“爱”字,爱交大,爱西安,爱陕西,爱我中华。

(刘文凤,1982年5月生,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听完报告之后,大家结合各自实际围绕如何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西迁精神”作了交流发言。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今天,西安交大又一次为大西安建设继续向西,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就在我们西咸新区,交大人将把人生的芳华奉献给“大西安新特区”的建设之中。这对于我们西咸人更是激励和鞭策,西咸新区将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全力配合交大创新港项目建设,为项目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一流的建设环境,为交大再一次“向西”提供强有力保障,让“西迁精神”成为推动西咸新区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成事之基。

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张爱萍:学习和弘扬“西迁精神”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需要。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将自觉把“西迁精神”融入血脉、汲取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做学习弘扬“西迁精神”的排头兵。我们要立足本职、躬身践行,弘扬开天辟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五星级“店小二”,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大西安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市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育人资源。学习宣传“西迁精神”,就是要把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业精神与西安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融入到校长办学实践、教师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实践中,不断丰富西安教育人的精神内涵。用“西迁精神”激励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潜心育才。

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许一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老教授们用对工业强国和教育强国的事业追求,书写了人生价值和意义,用无数激情、热血、奋斗和青春芳华实现理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攻坚决胜期,我们要像西迁的交大人一样,不断激发使命担当,不断努力奋斗,甘愿做一个开拓者,以“西迁精神”为引领,立足国资国企实际,当好五星级“店小二”,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有企业。

共青团西安市委书记于海夫:各位前辈身上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着实让人感动,用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西迁精神”,感人至深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胸怀大局。践行“西迁精神”,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代表着先进青年的形象,更要用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不凡的业绩。我们将组织全市团员青年学习好、传承好、宣传好“西迁精神”,把“西迁精神”植入到每一名团员青年心中。

雁塔区委常委、副区长解宁元我们雁塔区要勇做“西迁精神”新传人、争当大西安建设领头雁。支持西安交大“双一流”建设,我们雁塔区义不容辞,会为西安交大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以五星级标准当好服务交大的“店小二”,与交大携手合作,共建共赢。我们要用“西迁精神”为追赶超越、建设大西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让“西迁精神”永放光芒。

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设分会场。市级领导、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

(来源:2018年1月31日 西安发布)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akQdizeSbsZsxZA_GdzE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