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新传人 首页 > 西迁专栏 > 西迁新传人 > 正文
徐峰团队:致力学科交叉 追求一流学问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8-12-14 14:26   点击:

“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西迁老前辈扎根的黄土,同样是我们年轻一代延续精神的热土。”2018年11月6日下午,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陕西省委联合主办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代表,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教授徐峰的报告引发青年师生强烈共鸣。

1997年,徐峰考入西安交大,完成硕士学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工作,2011年回母校任教。21年来,在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指引下,在西迁老前辈扎根西部、建功立业故事的感召下,徐峰与团队逐渐成长为新时代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西迁新传人。

徐峰教授团队合影

回国后,徐峰在学校建立了学校首批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之一——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简称BEBC)。中心从生物力学、生物传热学、生物医学等理论体系出发,依托组织工程、细胞打印等相关前沿生物技术,着力于解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临床医学治疗方案的设计、优化,已成为具有从事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能力的创新团队。

应国之需,创立跨学科多梯度团队

“回国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遇。”对于当时已在哈佛医学院任研究员的徐峰,许多人劝他可以留在国外继续发展。“但是回看这几年的经历,学校在建团队、搭平台方面给予的支持,‘交大模式’的学科交叉团队氛围,使得今天的局面成为一种必然结果。”在徐峰眼里,回到母校、应国之需,用自己所学为祖国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以“用知识报效祖国,用科技改变生活”为准则的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瞄准世界学术前沿,结合国家导向和临床需要开展探索研究。团队基于多学科交叉技术平台,建立了热-力-电(疼痛)耦合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了生物组织在冷热刺激下疼痛行为的本质区别,解决了临床上无法定量衡量疼痛等级的问题;针对国家关心的传染病、心血管等慢性病、食品安全等重大问题,利用先进的数字制造技术和微流控芯片技术,有效地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快速检测。同时,基于团队的即时检测和体系,开展了创新性航天医学研究,开发了一套天地基体液核酸检测系统,实现了宇航员飞行过程中的实时健康监测。

作为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的创始主任,徐峰教授体会着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与幸福。在徐峰的积极引进和推荐下,麻省理工学院张晓慧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盖·詹宁(Guy Genin)陆续加入团队。目前,团队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精英,成员涉及力学、生物、医学、材料、机械学、传热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知识结构互补、多种技能交叉融合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具备了持续输出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能力。

合作创新,挑战交叉学科新领域

“独行致快,众行致远。”短短几年时间,团队已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5本,主持课题2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6项,获批授权专利20余项,国际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2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300,论文被诺奖得主及中外院士等知名专家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引用7400余次,其中14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32篇论文被顶级学术期刊选为封面论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项。

团队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交叉研究和高水平学术交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工程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围绕生物多尺度多物理场的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团队按照“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系统性研究思路,分别从组织、细胞和分子层次,系统开展了多尺度生物热-力-电耦合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同时,团队不断扩大“朋友圈”,积极与医生、学者等各个领域人员进行合作交流,推动科学研究的产业化进程;与哈佛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科研团队达成良好合作关系。近5年接待来访学者150余人,营造一个自由、规范、科研气息浓厚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培养人才,续写西迁精神新篇章

将团队打造成为研究手段先进、理念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使西安交大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成为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徐峰的不断奋进的目标。

团队举办“如何做科研”系列讲座及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科研节奏,掌握科研基本技能(该课程获得陕西省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注重师生“零距离”沟通与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举办国际大型会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加学科交叉研究交流。BEBC成立七年来,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培养全方面多层次的复合人才。科研成果的普及工作是团队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本着“开放、和谐、交流”的态度,根据科普受众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程度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宣传。针对中小学生,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走近课堂,展示趣味实验和科学小故事,丰富中小学课堂;针对少年班和高中生,开展了系列讲座,让学生切实享受科技进步的幸福成果;针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提前进行科研训练,锻炼科学素养;针对大众,利用媒介载体(Youtube等),上传系列趣味实验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相关科研成果,加强科普宣传。

截至目前,团队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子:2人入选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培养的研究生中17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中获得最佳墙报奖;本科生中2人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在SCI期刊上发表文章合计15篇。“他们将带着‘交大DNA’,用自己所学所获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续写西迁新传人的新篇章。”徐峰微笑着说。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